2017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答案】(1)互联网的诞生
Internet (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造成极大的触动。为使通信系统免受导弹袭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随着一批大学联网进来,它成为第一个完整的全国性计算机网络。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①第一个分水岭。1983年,TCP/IP替代了原先的网络控制协议(NCP ),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 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其带宽高出阿帕网30倍。至此,阿帕网在技术上己无优势可言。同样在这一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用于军事的军事网(MIL , NET )和民间的阿帕网版本,Internet ‘词的意思,就是表示这两个网络的合并及它们的共同作用。
②第二个分水岭,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阿帕网在失去技术优势的同时,又失去f 政治上的存在价值。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 取代,后者成为Internet 的主干网。NSFNET 的贡献在于,它使Internet 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为随后到来的Internet 商业化做好了准备。
③Internet 商业化,与三件事密不可分。1991年,万维网(WorldWideWeb ,WWW )面世; 1993年,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被推出; 1993年,克林顿政府向商务交通领域开放了互联网。到1993年,美国29%的联网主机都属于商业公司。1995年4月30日,NSFNET 宣布停止运作,美国政府指定三家企业来代替它:PacificBell (太平洋贝尔公司)、AmeritechAdvancedDataServicesandBellcore (美国科技公司)和Sprint (斯普林特),这标志着因特网彻底完成商业化。
2. 简述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的主要表现。
【答案】新传播革命带来传播主导权争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传播革命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赋予社会前所未有的传播资源,从而产生了社会与政府争夺传播卞导权的斗争。这里的社会,指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也包括每个公民。
(1)议程设置
过去,政府以其权威,决定信息发布的时机、场合、内容,从而设置国内公众的主要议程。现在,中国各级政府仍旧拥有巨大的信息优势,但公众凭借其人多势众,通过微博、博客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把各种消息发布到网上,其中有不少引发热议。目前网上引发舆论热潮的各类事件,60%以上最早都由网民提供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公众设置议程。
(2)解读信息
事实只有一个,解读却有多种,不同解读,可以决定一个事件的意义、性质,影响事件的走向。
(3)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包括舆论指向、舆情力度,在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问展开博弈。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问争夺传播主导权的博弈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在这场博弈中,有两种社会力量值得关注。
①新意见领袖
新意见领袖相对于旧意见领袖而言,是一个新群体,其力量源自其背后数以万计的忠实粉丝群。忠实粉丝群赋予新意见领袖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他们引领新的消费浪潮,倡导公益活动。最让新意见领袖群大显身手的领域是网络舆论,新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发、引导、引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②各种社会思潮
作为自由表达的空间,互联网让各种思潮有了公开显示的场所,像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都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追随者。不同的思潮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解读,得出不同结论,造成公众不同态度、立场和行为。
争夺传播主导权关系国家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一旦失去传播主导权,政府的政策制定、推行将困难重重。归根到底,争夺传播主导权不在于政府能掌握多少硬件设施,即传播渠道,主要在于政府能否利用传播来征服人心,赢得舆论,利用传播来治国理政。
3. 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内容分析法的功能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3)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4.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党报刊的特点。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英国的政党报纸在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688年到1855年廉价报纸兴起以后才衰落,经历了167年时间。法国大革命后,政党报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新闻出版成了党派间争权夺利的工具,不同党派纷纷创办或控制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政党报纸实质上不过是宣传工具。但也有例外,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一边接受政府津贴,一边直言不讳地抨击国王和大臣们。本着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它在倡导舆论,反映人民心声上贡献突出。另外,在美国政党报纸的第二时期,杰斐逊所坚持的新闻自由政策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5. 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
【答案】印刷媒介指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排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物质实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
(1)优点
①就媒介本身特性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易保存,可重复。和电子媒介的一纵即逝相比,印刷媒介可以被保存,而且可保存的时间较长。被保存的报纸、杂志等可以被重复阅读。有剪报习惯的读者还可重复利用印刷媒介上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己经使广播电视的内容可以被储存,但对储存设备要求很高,数据也很容易流失。
b. 可便携,方便阅读。印刷媒介材质相对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而言轻便,易折易放。因此,读者可将其随身携带,方便其随时阅读。
②对于受众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自由选择权。印刷媒介由受众主动选择阅读。一般而言,报纸刊物等的发行方式是订阅与零售。读者在选择是否接触印刷媒介上自由度较高。此外,报纸、杂志等产品售价便宜,对读者的经济水平要求不高,加上种类繁多,因此,读者可以用较少的钱进行较多的选择。
b. 主动阅读,有益思考。印刷媒介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为图片与文字。读者可以在报纸刊物提供的信息中主动进行选择。由于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读者冷静地进行深度解读与思考。
③对于媒介组织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印刷媒介制作成本较低。相较于广播、电视制作而言,纸质印刷成本较低。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的低廉使历史上众多有志于办报却经济不富裕的人得以实现办报的理想。
b. 精确投放,更加适应分众化趋势。报纸刊物的发行方式主要是订阅与零售。受众的主动购买使报纸刊物实现了精确投放。面对传媒市场分众化趋势的加强,印刷媒介能快速地找到与建立目标消费群体,继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c. 可控性强。首先,由于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主要为文字与图片,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