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你以中国2008年奥运会(或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分析大众传播是如何建构共享的意义和文化的。
【答案】(1)传播是共享,詹姆斯·卡里认为,传播是一个制造、保持、修补和转换现实的象征性过程。通过传播,一定群体的人们共享民族、阶级、性别身份、信仰等。
①他们共享着相同的文化。传播塑造和定义“我们”,把“我们”与“他们”区别开。由于我们天天依赖于传播的这一功能,就像鱼相忘于江湖,反而不易察觉。
②传播是仪式。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③传播的仪式观并不把新闻看做是简单的信息,而是把它看做戏剧。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人们被邀请参与其中。
④大众传播可以形成社群、共同身份、文化,这种观念在中国儒家的文化中也受到重视。
(2)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国大众传播媒体抓住了主旋律,来进行构建我国的奥运文化和意义,大众媒体采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全方位的对奥运会进行报道。对奥运会的报道我国采用的是大的以积极正面的形象报道为卞,同时突出典型的形象。传媒选择了合适的报道素材,因为这些意义是普遍的和典型的,人们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在受众中不会存在理解的障碍和隔阂,能够做到意义的共通。同时设置了及时的反馈渠道让受众进行反馈,这样传播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受众意义,这在刘翔退赛中可以很好看出。
2. 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答案】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后藤和彦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2)这种优势,还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简言之即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登堂入室,在社会上流通; 信源是从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或机构,因而比来路不明的流言和小道消息更能得
到人们的信赖; 它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信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的焦点; 不仅如此,它又是一种直达性信息,不必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直接抵达受众个人。这些特点使得大众传播在信息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3. 传播学的创始人有哪些?
【答案】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和李普曼被认为是传播学的创始人,他们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的产生。
(1)拉斯韦尔(1902-1977)
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曾有位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①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夕、“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
②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③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为世人所熟知。凭借其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撼学术界的话就是:“谁? 说些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三种功能为: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2)勒温(又译为卢因,1890-1947)
勒温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他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1947年,勒温发表了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这也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原因。
(3)霍夫兰(1912-1961)
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他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前者中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对传播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 后者涉及一系列命题,引发了一系列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十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1948), 《美国士兵一一述评》(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1954),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等。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一意见领袖这一特殊人物,从而
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乃至“多级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不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他对传播研究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创立的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5)李普曼(1889-1974)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的《舆论学》一书最广为人知,是新闻史上最早对舆论传播现象做出系统梳理、总结与探讨的著作。他认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相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以便为这闹哄哄的、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此外,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他指出,每一份报纸都是一系列把关结果的决定。
4.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西方传播学间的区别。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以下力一面: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方面,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精神交往关系是与一定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是,信息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这就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物质产品的消费大多为一次性,而信息产品的消费则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5. 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批判学派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特点?
【答案】(1)一般而言,批判学派可分为以下四个流派:
①政治经济学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