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1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1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31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40
一、名词解释
1. 两广事变
【答案】两广事变是指广东军阀陈济棠与桂系联合举兵反蒋事件。因发生于1936年6月1日,亦称“六一事变”或“六一运动”。两广地方实力派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1936年5月,被两广实力派奉为反蒋旗帜的胡汉民去世,蒋介石准备解决两广地方势力。蒋调集数十万大军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面包围广西。广西也动员、征集10万军队把守边关,准备迎战。在全国上下反对内战和中间人士调停下,双方妥协,避免了战争。两广事变有抗日一面,也有地方势力自保的一面。事变和平处理结束了两广与南京蒋氏政权对峙的状态。
2. 洛川会议
【答案】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改红军为八路军,开始国共间的第二次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决定任毛泽东为书记,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会议期间还决定建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朱德为书记; 建立长江沿岸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答案】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4.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5. 伪满洲国
【答案】伪满洲国是日本在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
,宣布“满洲国”成立。因国民帝国主义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个所谓“建国宣言”
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称为“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
,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
省承德市。
6.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的复古主义文学派别。因创办《甲寅》杂志而得
,并发表《评新名,宣传封建复古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士钊。1925年,章士钊重办《甲寅周刊》
文学运动》等文,继续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7. 台儿庄战役
【答案】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战役由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它歼火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最大胜利。
8. “洋冒进”
【答案】“洋冒进”是指在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的急躁冒进的错误。从1976年冬季开始,华国锋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以及对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的生产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大口号。不顾国力,企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以此来实现高速度的发展,结果造成1979年和1980年我国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困难局面,所以被人们称为“洋冒进”。这次“洋冒进”是以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为特征的,它破坏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片面突出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病态。
9. 整党运动
【答案】整党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在党内进行的一场整改运动。1950年夏、秋、冬三季首先进行了全党尤其是区、乡以上干部作风的整顿。这次整党运动经历了学习、登记、审查、处理四个步骤,每个党员都在学习和提高觉悟的基础上,主动登记和接受组织的审查与鉴定,共开除、劝退党员30多万,同时吸收新党员100多万。经过运动后,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党纲、党章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提高了觉悟,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纯洁了党的组织,壮大了党组织,提高了党员素质,为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10.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
《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二、论述题
11.与抗战时期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改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抗战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在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当中就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本身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的。但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国共两党可以摒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各退一步。形成暂时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共同抗日。并经阶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生产力得到了保障,为保证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量青壮年参军入伍,保卫了胜利果实,壮大了解放军队伍,为支撑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地有生力量,意义重大。
(3)二者的区别与变化
①地主阶级不再是团结的对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阶级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抗战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反抗日本侵略者,地主阶级自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通过双减双交政策能缓和矛盾,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地主阶级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因而成为斗争的对象。
②农民阶级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重要的依靠力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实行耕者有其田,平均分配土地,凸显了农民阶级的重要作用。
1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
【答案】(1)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另一方面,它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在战争全局上打败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胜利。
(2)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抗日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这又是以中华民族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觉醒为基础的。
(3)除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之外,全国工农兵商学各界人民、党派、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
(4)抗日战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全民族总动员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