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者剩余

【答案】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SMC 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生产者剩余

,且市场均衡价格为P 0,厂商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令反供给函数为P s =f(Q )

的供给量为Q 0,则生产者剩余为:

就单个生产者而言,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就整个市场而言,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以上、市场价格以下部分。

2. 寻租行为

【答案】寻租行为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

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

寻租行为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 寻租行为耗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行为的资源浪费在维持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在对既得利益再分配的非生产性行为上; 这些行为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行为或避租行为,从而耗费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因此,经济学家把寻租行为称为负和博弈。

3. 公地的悲剧

【答案】公共资源是指所有权是大家的、公共的,使用权、收益权归属却比较模糊的那类资源。例如,江河中的鱼虾、公共牧场上的草等。

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不同,它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但具有竞用性。不具有排他性说明某人对公共资源的消费不能阻止别人对于该资源的消费; 具有竞用性说明任何人对资源的使用会减少他人消费的数量,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很大。公共资源的非排他险和竞用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对于公地的悲剧,其解决力法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限制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如采取限制公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措施。

4. 经济利润

【答案】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5. 需求价格弹性

【答案】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 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6. 引致需求

【答案】引致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厂

商。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称为直接需求。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从中获得满足,一次购买过程到此为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中获得利润。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

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论述题

7. 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厂商均衡条件,以及短期内处于亏损和长期内获得零利润条件上的经营决策。

【答案】(1)竞争性行业表明厂商是价格接受者,即产品价格P 是一个外生变量。竞争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因此竞争性。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P=MC(q )

行业厂商的均衡条件是产品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2)在短期内,处于均衡状态的竞争性行业厂商可能亏损,可能盈利,也可能不盈不亏。竟争性行业厂商盈亏平衡的临界点为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即pq=MC(q )。

当总收益小于总成本时,企业亏损。但是,企业亏损并不意味着停止营业。在短期,企业存在一笔固定成本,即不管生产还是不生产都必须支付的成本,经济学中称为沉没成本。根据亏损额与固定成本的大小,企业在亏损状态中有三种经营决策:

①亏损额小于固定成本,即产品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此时企业经营不仅可以弥补可变成本,还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因此,尽管此时企业亏损,企业还是会继续经营下去,直到企业需要重置设备为止。

②亏损额等于固定成本,即产品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此时企业经营仅仅可以弥补可变成本。因此,企业处于停业的临界点,停业与继续经营无差别。

③亏损额大于固定成本,即产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此时企业经营不仅无法弥补固定成本,甚至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弥补。因此,企业会选择停业。

(3)在长期,企业既可以调整产量又可以调整企业规模。

长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均衡条件是

的。长期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把规模调整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处,所以规模调整条

件是:

如果的,即企业增加产量是有利可图的。但是,由于每个厂商都会选择增加产量,所以行业供给增加必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价格下降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产量,最终企业的产量还会下降。企业产量要下降到某一点,即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相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