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政策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 阶层
【答案】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3. 角色混淆
【答案】角色混淆即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干什么、不应该做干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混淆使得角色扮演无法顺利进行。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4.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5.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6. 生活的医学化
【答案】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一面:①医学淦释范围持续扩一展:医学从健
康与基本能够角度淦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 ②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 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 ④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7.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8.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9.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休的感情。
10.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知识”
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简答题
11.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 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关于集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⑤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
论; ⑥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2)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勒庞认为,聚众在行为逻辑上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在后果上是破坏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独处时都是理性的、温和的; 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会通过无意识、传染和暗示等心理过程而使心理趋于统一,形成一种“集体心智”。
“集体心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心理。在集体心智的作用下,个人的才智和个性会削弱,人格意识会降低,从而变得野蛮、残暴而狂热,通过“集体心智”凝聚而成的聚众容易冲动、多变、急躁、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动。勒庞把集体心智的形成过程称为“心态趋一定律”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布鲁默认为,集体行为发生的起因是个人性的烦躁。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和冲动不能通过常规的方式得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泪_丧、不安和孤独。经过一个循环反应过程,个人性的烦躁就会发展为“社会骚动”。在社会骚动状态下,人类行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育目性和随机性; 情感上高度兴奋; 过于敏感,个人行为因此而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行为即为集体行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特纳和克里安认为,即使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也仍然是理性的,是受规范约束的,只不过这个规范不是平时的规范,而是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即时创造的一个新规范。正是个体对这个即时创造的新规范的遵从,保证了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处于集体行为中的个体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创造新的规范,并予以服从,说明个体是理性的。
环境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是集体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少数人很难改变整个群体的规范,但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急欲寻找一个可供遵循的规范时,少数人的行为就很有可能经过上述模仿和强化的过程,而上升为对整个群体都具有约束力和示范性的新规范。由于这种规范是临场即时创造的,所以特纳和克里安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和“J 曲线理论”从宏观的社会心理结构,即一个社会中相对剥夺心理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来分析集体行为。
a. 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
格尔认为,革命或集体暴力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某种期望,称为“价值期望”。这种期望需要通过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手段得到满足,个人所在环境满足其期望的能力被称为“价值能力”。环境能够提供的“价值能力”是有限度的。格尔认为,一个人的环境所提供的价值能力与其价值期望之间的落差,会使人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个人产生沮丧、愤怒等心理反应,根据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这会导致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