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媒介的运营模式及依据。
【答案】(1)我国媒介的运营模式
当前,我国新闻媒介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自由出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观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换言之,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烙守党性原则,在经济上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2)我国媒介运营模式的依据
我国媒介运营模式的依据主要是我国新闻媒介的性质和新闻事业的体制。在我国,新闻媒介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具有“双重属性,,,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在新闻事业的体制上,我国采用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在满足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广播电视台可以进行有限的商业经营,开始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
2. 简述新媒体的基本特点。
【答案】(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的媒介终端。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2)新媒体的特点
①即时。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 (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比如,汉川地震时,在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就有来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说来话长,,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地震的博文—“地震了! ”。
②海量。新媒体通过技术使得空间无限扩大,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和多样化,海量信息得以呈现和储存。面对海量信息,搜索引擎、云方式等针对海量信息管理的各种应用,先后被开发出来。
③互动。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Web2.0的到来,使在受众反馈与传、受互动问题得到解决。
借助数字化技术,传、受双方不再固定,而是可以随时进行角色置换。在网上,人们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信宿,他们既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来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以自主创造、编辑、发布信息,还可以和其他人讨论互动。传统的权威被颠覆,每一个终端都有望成为中心。受众的需求—互动和个性—已不再是技术进步的牺牲品,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④个人化。网络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共享需要一个平台,即电脑必须相连,并保持开放。网络的兼容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因为没有中心,它自然是一个分权的社会。
⑤融合。新媒体拥有几乎所有的传播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性,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报道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它还综合了传统三大媒体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同时传播。以往基于媒体特性,将受众分割成读者、听众、观众等三大群体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有了“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身份,从而实现了对上述三种身份的融合。
3. 为什么说我国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
【答案】中国的新闻学奠基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因为徐宝磺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1)徐宝磺的《新闻学》
徐宝磺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1919年12月由北大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的名义出版。学界泰斗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正如徐宝磺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说,该书“取材于西籍者不少”,但“对于新闻学的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的说明; 而讨论新闻纸的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
随着新闻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学教育也应运而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也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该研究会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徐宝磺曾为研究班讲授新闻学概论,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新闻学》就是将其在新闻学研究班上使用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
(2)召卜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班上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活动。《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对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在戈公振的著作中,《中国报学史》的影响最为深远。这部书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由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并
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
《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该书的编辑方法。戈公振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历史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至第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此外,在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与国际新闻界交往开始增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学的发展。
4. 如何理解“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传播界关于公关与广告到底孰轻孰重及以后发展趋势是否会重公关轻广告的讨论一直在不停进行。阿二里斯的新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在国内一度成为畅销书籍,在国内,公关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两者都是营销传播手段,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各自充当不同的角色。
广告注重创意,通过独特、新颖的创意来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并借此向受众集中传播经过事先精心提炼的品牌或产品利益的诉求。一个好的广告对扩大品牌或产品知名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广告的传播功能比较直接,广告的效果一般能比较快、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
(2)公关主要通过利用、制造事件、新闻等方式来传递企业、品牌理念等方面的信息。公关传播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更多时候表现得较为隐性和间接,公关一般注重的是长期效应。公关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好的公关能使企业信息真正的深入人心。
(3)公关的成本效应要高于广告。公关在树立可信度、刺激销售队伍和经销商、降低促销成本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对品牌建设与维护、危机事件的处理、协助成熟期产品的重新定位、影响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建立有利于表现产品特色的公司形象等方面,公关能较好的发挥作用。但要想在短期内扩大企业品牌或产品的知名度,或者短期内拉动市场、实现销量的快速提升,广告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4)在国外成熟市场,企业在广告和公关方面的投入比一般为80:20。但这并不是说广告比公关重要,投入与重要性是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当然我也不认为公关比广告重要。从整体上来说,公关与广告是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的。行业的不同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传播手段组合。在某些企业的某些阶段,可能广告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但在另外一些企业或企业的另外的发展阶段,公关的作用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从长期和整体看来,两者不存在以谁主谁为辅的问题的,但在短期或者某些特定阶段对两者可能会有所不同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