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汉语(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语言学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同语
【答案】共同语是在某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2.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J 胜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音位与音位变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4.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二、简答题
5. 元音怎样分类?
【答案】(1)根据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可以把元音分为高元音(或闭元音)、中元音和低元音(或开元音),每一类中又可以细分。
(2)根据舌位的前后,可以把元音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和后元音。
(3)根据嘴唇的圆展,可以把元音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
6. 什么称作语流音变?
【答案】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往往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称作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换位、弱化、脱落等几种。
7. 什么是乐音、噪音、混合音?
【答案】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1)乐音是由有规则的音波构成的声音。发音的时候,凡是单纯靠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乐音中陪音的频率总是基音的频率的整数倍。
(2)噪音是由许多不规则的音波凑合而成的声音。如果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只是由于气流呼出时受到发音器官的某种阻碍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中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的比数就没有那样整齐。
(3)如果发音时声带振动同时气流又受到发音器官其它部分的某些阻碍,发出的就是同时具有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
8. 为什么有些词会在语言的发展中消失?
【答案】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因为逐渐不为人们所运用而趋于消失。
(1)词的消失往往与某些事物的消失有关。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由十客观事物的消失,标志它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后世的人就无法知道它们。在有文字的语言中; 客观事物虽然消失,但很多标志它的词却可保留在文献中,在描写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其中很多词还要运用,如汉语的“宗庙”“社樱”等等。
(2)有些词的消失与客观事物是否消失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例如解放前通行的“戏子”“迪化”“镇南关”“归绥”等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所反映的旧的思想观点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不相容,因此解放后就为代表新观点的“演员”(“艺人”)“乌鲁木齐”“友谊关”“呼和浩特”等词所代替。
(3)词的消失也可能既不由于客观事物的消失,也不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纯粹是词汇内部的一种调整的结果,例如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目”为“眼睛”所代替,“面”为“脸”所代替,“耳”为“耳朵”所代替; “石”为“石头”所代替; “桌”为“桌子”所代替; “虎”为“老虎”所代替,等等。
9. 语调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整句话或整句话中的某个片段有语音上的抑扬顿挫,这就是语调。语调是各种语言的任何句子或句中的片段都具有的,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全句或句中某一片段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快慢(即音的长短和停顿),以及轻重等。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又称句调,是语调的主干。
10.什么是方言? 什么是次方言和土语?
【答案】方言: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它自己的特点。指包括和共同语相同点在内的、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整个系统。它在方言区内部具有全民性,是这个地区内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方言是由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的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而造成的。
次方言和土语:语音、词汇、语法间的分歧也可能存在于一个方言区的内部各地区之间,这样,一个方言就可以分为若干个次方言,一个次方言内不同城镇的居民又可能操不同的土语。
11.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工作?
【答案】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那些分歧或是馄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这就是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1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案】(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适应人类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用语言进行交际,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说话人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另一个方面是,听话人通过同样的工具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交流思想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内容。当然,除了交流思想之外,人们也能连带地运用语言彼此表达感情。一般动物没有思想可以交流,也就没有语言。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或语言成分的代用品之外,人们还能用图画、手势、击鼓、烽火、红绿灯等等去传递消息、交流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这些都不能与语言相提并论。它们的表达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语言是不依赖于其它任何交际工具而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它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只有语言才是人类社会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关系最深的、能充分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
13.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
【答案】(1)文字起源于人类社会相当发达的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所提出来的要求
(2)社会不断地发展,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的形成,社会生活渐渐复杂起来。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住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户日、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和其它氏族或部落订立的条约以及自己内部发生的大事,并且让后代子孙也知道自己祖先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