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儿童的发展
【答案】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发展是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儿童年龄愈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也就愈大。
2.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3. 教师
【答案】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同时,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4. 混合班
【答案】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混合班教育的特点包括: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作息表; 分层分组教育,促进原有水平的提高:发挥混龄优势,让儿童教育儿童。
二、简答题
5.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简述其原因。
【答案】我国学校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这种现象的存在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较为重视给子儿童足够的文化知识,至于其他方面则可忽视。这对今天幼儿教育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家长的功利需要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目前在我国城镇家庭中独生子女约占90%以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十分普遍,许多家长过早地为孩子选择职业定向,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孩子能够在人才竞争中取胜。而作为学前教育目标当中一些基本的内涵则被忽视和削弱了,如学前儿童的人格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素质的提高等等。
(3)应试教育的压力
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当中,而这种竞争也已经广泛深入地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在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等无不反映出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家长和幼教机构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干扰和影响了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
6. 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 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
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7.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作用
【答案】(1)遗传因素
①作用:遗传因素奠定幼几个性化发展基础同时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的不同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儿童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种不同的遗传特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活动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但是,遗传因素也制约幼儿发展速度,遗传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于什么程度或于什么范围。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不可能有心理的正常发展。例如,许多智力落后的儿童,常常有遗传方面的缺陷。虽然遗传并不完全预定或决定个体心理行为发展,但是它从很大程度上制约幼儿发展速度。
②理论基础: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遗传决定论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2)生理成熟
①作用: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学基础
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没有学会坐、爬、站时,他就不会走路。儿童不是生下来就会说话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发育成熟时,即1岁左右才开始说话。可以说,生理没有成熟就不会产生语言能力。
②理论基础: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
格塞尔从对“双胞胎爬梯实验”结论分析出“成熟和学习”两者支配幼儿心理发展。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3)遗传和生理成熟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都是动态的,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
(4)除了遗传和生理成熟之外,还有其他的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幼儿主观能动性等都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