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617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雅丹地貌

【答案】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2.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3. 构造运动

【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4.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5. 日地距离

8【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

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6. 地壳与地幔

【答案】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其体积占地球的33%,质量占68%,平均密度3.8~5.6g/cm,3地幔分上下两层。

7.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8.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9.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10.大气辐射

【答案】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的辐射方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其中向下的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是地面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会对噪声接收系统,特别是对噪声系数很低的系统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简答题

11.简述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包含的一个层次。

【答案】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

(1)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又称物种岐异度,是生物界一个较为崭新的概念,主要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简单来说,是指所有不同种类的生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响令地球生态得到平衡。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②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区域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生态)多样性,它是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③生态(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12.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答案】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13.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答案】(1)气候变化的原因

①天文学方一面的原因

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的唯一外界能源,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原因。

a.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 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将发生强烈扰动。

b.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通常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太阳活动的强弱。太阳黑子即太阳光球上的暗黑斑点有明显的长短不等的准周期变化。太阳活动的准周期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

c.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

日地相对位置变化,一般称为地球轨道要素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传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及岁差均在长周期变化。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

②地文学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