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_____》
【答案】说文解字
【解析】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它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全书收9353个字,其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2. 南洪北孔是指。
【答案】洪异、孔尚任
【解析】洪异和孔尚任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世称“南洪北孔”。洪异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3. _____最先把“教育”二字连用。
【答案】孟子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最早将“教、育”两字连用,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 黄河和长江的源头都在
【答案】青海
【解析】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山西南侧,全长6300多公里。
5. 北魏贾思姗所著的《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答案】齐民要术
【解析】北魏时的贾思祝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6. 中国古代研究汉语经典语言的文字、音韵、训话的学问称为_____
【答案】小学
【解析】古代小学先教授六书,所以把研究文字、训话、音韵方面的学问称为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
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
7. 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答案】司母毋
【解析】司母毋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8. 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创造了汉字。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9.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_____”说。
【答案】天人感应
【解析】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 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 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 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
10.“炎黄子孙”中的炎帝是指_____,相传他是牛头人身,是一种农耕文化的象征。
【答案】神农
【解析】神农,也称炎帝,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炎帝是太阳神,相传他是牛头人身,教人制造农具,播种五谷,聚货交易,各得其所;也曾制造陶冶斧斤,凿井取水。他还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最后因中毒烂肠而死。
二、判断题
11.在古代文献中,“库”是指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答案】错误
【解析】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库”、“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
12.从本质上说,《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是中国古代先民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的规律总结。
【答案】正确
【解析】《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13.华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主体性建筑。
【答案】错误
【解析】华表一般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它的产生,现在有多种说法。一说与天文学有关,认为古人常用一根直立的杆子测定冬至和夏至,后来又用于在建筑时测定南北方向,久而久之,以石杆代替木杆,加以装饰,成为一种建筑的附属物,是装饰性建筑。
14.《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清明时节淮河两岸汴梁城郊的景象。
【答案】正确
【解析】《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汁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15.贯通中国南北的人运河是元朝时开始修建的。
【答案】错误
【解析】“大运河”是由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修建,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
16.明清以来,公认的八大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沪、湘、徽。
【答案】错误
【解析】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按各地饮食习惯和食物条件,形成各地不同的风味,即不同的菜系。通常分为“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17.编钟是商周时期的重要乐器,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
【答案】正确
【解析】编钟,商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乐器,在八音系统中属金,打击乐器,其特点是组合性、系列化,规模比较大,用大小不同的铜钟来显示音质。据文献记载,钟的数目为16枚。
18.《易经》是古代经学典籍“五经”中的一部。
【答案】错误
【解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易经》和《周易》并不是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