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插图是现代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插图使教材具有了灵性和生命力。伴随新课程改革,国内的教材开始重视教材插图的数量和质量,插图数量明显增加,插图色彩从黑白转变为彩色等。近10年,国内研究人员也开始关注对教材插图的研究,内容集中在教材插图的分类、特点以及在各学科中的运用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更是强调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图文并茂,这从制度上保证了教材插图在教材中的合理地位以及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插图的重视程度并非如此。2012年9月,笔者到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公学,开始了为期1个学期的教育实习。通过实习阶段的课堂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往往注重教材中的文字资源,忽视教材中的图片资源。不仅如此,卢杨的调查问卷显示有68%的教师认为插图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张耘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反映教师讲解插图不甚得法,教学效果不佳。精美的教材插图应该怎样体现它的教育价值?显然,这一问题在教学实践层面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开始思考教师重“文字”,轻“插图”行为的原因,寻找教材插图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针对教学实践中的这一现实问题,首先开展了文献研究。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库中,以“教材插图”为题名,查找近30年的国内相关文献,共计511篇。在Springer Link检索库中,以“Illustrations”为题名,查找近30年的国外相关文献,共计598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库中,有关教材插图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其中大多数文献是就事论事,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这样很难体现教材插图观察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应用教育教学理论,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以深刻认识教材插图观察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通过教材插图观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路径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通过运用学习理论,认知科学理论以及脑科学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观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观察活动能促进感知、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活动的发展;(2)通过观察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置观察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其中,教材插图是一种简便而高效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插图进行观察,以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思维的发展,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
对于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而言,生物教材插图的教育价值又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理科教材,生物教材上的插图数量多于文科教材。另外,通过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材中的插图,发现涉及的事物基本属于微观水平。微观水平的插图数量达到了82幅,占必修一教材插图的56%。通过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物学科的首要目标是学会客观地观察,通过观察提出与生物学相关、可以探究的问题。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插图能够超越感官的局限,超越时空的限制,准确、规范地再现、突出这些微观事物的特征、特性或者现象,又不乏写实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课堂教学开展观察活动提供了适宜而又便捷的课程资源,为理性认识的发展提供可能。通过对生物教材插图的观察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现象,理解生命科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基准,从思想上认识生物教材插图观察与学习者学习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插图为载体,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插图资源,寻求合理正确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生物学科特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插图观察目标应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图文结合应作为教材插图观察的基本形式;教材插图观察应以形成性评价作为导向。合理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使学生对高中生物教材插图的观察更为科学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