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81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罗默与卢卡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技术内生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和劳动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是指熟练劳动,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而知识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先进型技术,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来表示。
(2)知识进步是累积性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长期重视教育、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结果,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累积性的。一国要取得经济增长的成就,必须重视知识进步与知识的累积。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之所以比不发达国家具有优势,正是因为其人力资本存量大大超过不发达国家。
(3)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同样是经济增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技术进步需要激励机制,知识积累也需要激励机制。在经济增长中,技术水平的提高程度或技术的先进程度通常可以用获取专利的数目来表示,专利越多,技术的先进性就越明显,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2. 资本完全流动的含义是什么? 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完全资本流动是指一国居民可以完全进入世界金融市场,该国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这意味着,该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想借入或借出多少就可以借入或借出多少。
(2)①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小国模型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只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从而其本身对世界利率的影响微不足道。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必定等于世界利率,即等于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如果小国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国际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增加,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 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②在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
大国模型中的“大国”是指该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该国经济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对于大国模型,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是,该国的利率通常不由世界利率固定。其原因在于该国大到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该国给国外的贷款越多,世界经济中贷款
的供给就越大,从而全世界的利率就越低。反之,该国从国外借贷越多,世界利率就会越高。
3. 除收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 它们如何作用?
【答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是短期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0,有时候它会大于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利率。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 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4)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4.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案】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当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可以用图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
图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成
图中,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π1的A 点。若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以使失业率降低到u 1。由于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π2。由于在A 点处,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π1,,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π2,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下资下降,从而增加生产,增加就业,失业率减少为u 1。于是就会发生图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则从π1上升到π2。
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期的。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这时他们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π1调整到现在的π2。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
有的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己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预期(即π2)的B 点。
将以上过程重复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PC 1,PC 2…的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5. 在索洛增长模型中,什么因素决定了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 一国储蓄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水平?
【答案】(1)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在稳定状态下,人均产出f (k )不变,人均收入为
因此技术进步率决定了稳定状态下的人均收入增长率。
(2)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稳态条件
率水平。反之亦然。
(3)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稳态条件
所示的情况,失业率由。u*下降为u 1,而通货膨胀率, , 储蓄率提高,人均资本提高,从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率在储蓄率调整瞬间增加,以后逐渐下降,直至回到原来的增长,人口增长率增加,人均资本降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