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法规
【答案】新闻法规是国家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规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规范。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采取此方式; 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 ③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被采用。
2. 手机出版
【答案】手机出版是指出版社以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信息发布、宣传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的新型出版形式。在这里,出版社是内容提供商或文化事件发起者,而移动通信设备则成为新型传播渠道,它带给受众信息和广告发布的双重功能。目前手机出版最活跃的领域是手机小说。
3. 新闻评议会
【答案】新闻评议会是指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做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仅有裁决权,少数国家如日本等则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处罚的项目有警告、记过、罚款、开除会籍等。
4.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 )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③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④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⑤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
预能力。
5.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6. 新闻生产
【答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的定位。
二、简答题
7. 简述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的关系。
【答案】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介入,构成了它与舆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
(2)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接受的来自外界的重要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甚至可以认为:人们对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3)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
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①通过持续小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迁的当代中国,这一点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8. 辨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运作的。
【答案】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是一赋而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中心运作的。
传者为中心和受者为中心,代表了两种经济体制下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媒介以传者为中心进行运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则以受者为中心进行运作。随着体制的转轨,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化实属必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的媒体是以传者为中心而设立的,就是“我写你看,我播你听(看)”这样一种模式。中国传媒业情况更是如此,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处于短缺经济年代,传媒业也“按计划、有比例”来设计,一个省一家日报、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即“一报两台”。一名普通群众能看到报纸、能听到广播、能看到电视已是相当奢侈了,没有任何选择,也不可能有什么挑选。
在西方,受众调查也会做,但也仅仅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在西方各国,在商界包括传媒业的经销,盛行的是“4P ”理论,即产品(product )、价格(prioe}, 渠道(place )和促销(promotion )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 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 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如让利、买一送一等)促使消费增长。这种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创办的媒体不断出现。新办媒体为避开老牌媒体的锋芒,开始寻找特定受众,即媒体不是面向社会全体,而面向其中特定一部分,这就是分众。分众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区域等),而这恰恰迎合了某些商品销售商的需要,这种分众广告更有针对性,而且价格便宜。随着新办媒体大量涌现,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分众化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传播开始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移。
1990年,美国的营销专家劳特鹏提出营销的4C 理论,即需求(consumerwantsandneed )、成本(cost )、方便(oonvenience )、沟通(aommunioation )。消费者需求—企业应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非自己能制造的产品; 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企业家要研究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