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726细胞生物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SR )。
【答案】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 , SR )是心肌和骨豁肌等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肌质网膜上的Ca 2+-ATP 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Ca 2+泵入肌质网腔中储存起来,当受到神经冲动的刺激后,Ca2+释放,肌肉收缩。
2.
【答案】的中文意思是细胞株,是指原代培养中少数可以渡过危机存活下来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了,但是细胞株可以顺利传40〜50次,而且依然保持原来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接触抑制的行为。
3.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
化学渗透学说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氧化磷酸
这一学说具有化偶联机制的假说。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为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
合成了
膜中电子传递、质子电化学梯度建立、
4.
内共生学说
【答案】
内共生学说是指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的一种学说。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来源于蓝藻,被原始真核细胞摄入胞内,在共生关系中,形成了叶绿体。
5.
翻译
【答案】是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过程,
即由
基酸顺序的过程。
6. 脱分化
【答案】脱分化又称去分化,是指分化细胞失去其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成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过程。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未分化的细胞团一一愈伤组织,即为脱分化现象,愈伤组织可进一步被诱导,使其再分化形成根和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并最终长成植株。高等
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
磷酸化的关系。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转变为多肽链中氨
动物的克隆也涉及细胞去分化的过程,但已分化细胞的细胞核需要在卵细胞质中才能完成其去分化的程序。
7.
细胞培养
【答案】细胞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把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从有机体分离出来,在模拟体内的环境中,给予营养物质,使细胞不断生长、繁殖或传代,借以观察细胞的生长、分裂以及细胞的衰老、癌变、死亡等生命现象的技术。
8.
核体
【答案】
核体是指高等真核细胞的间期核内除染色质与核仁结构外,在染色质之间的空间所含的许多形态上不同的亚核结构域。如螺旋体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体。
二、选择题
9. 在减数分裂S 期DNA 并不完全复制,大约还有(
【答案】D
【解析】偶线期发生的重要事件:(1)同源染色体配对;(2)合成在S 期未合成的约0.3%的DNA (偶线期DNA )。
10.
下列有关
B.
结合到
C.
构型
【答案】D
【解析】核小体的结构的形成对染色质活化始终也可产生积极作用,如基因的不同调控元件盘绕在核小体同一位置,使两者的距离缩短,从而有利于转录。
11.
在细胞由
酶的催化(
A.
B.
C.
D.
【答案】C
【解析】
激酶使
和的磷酸化
,
催化的磷酸化。进入M 期过程中
,
)。
中的
的
和的去磷酸化需要下列哪种磷酸局部结构和核小体对染色质活化的影响,不确切的说法是( 上的基因调控蛋白可在相当远的距离产生作用
变成
构型
会导致核心组蛋白八聚体与的亲和力降低)。)DNA
是在偶线期合成的。A. 染色质包括核小体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构D. 核小体的结构的形成对染色质活化始终产生负面影响
12.核糖体中最主要的活性部位是(
A.A 位点
B.P 位点
C.E 位点
D. 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答案】D
【解析】
该位点催化形成而肽酰
13.下列不属于细胞衰老的特征的是(
A. 线粒体数目减少,核膜皱襞)。)。
B. 核明显变化为核固缩,常染色质减少
C. 脂褐素减少,细胞代谢能力下降
D. 原生质减少,细胞形状改变
【答案】C
【解析】细胞衰老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致使细胞脱水收缩,体积变小;
(2)细胞色素颗粒沉积增多,如脂褐素在胞浆中沉积随老年化过程而増加,如肝细胞、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中的积聚更为明显;
(3)细胞器的衰老变化
:
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衰老的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流动性明显减弱,因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
;
线粒体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而其体积则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
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功能与囊泡运输功能下降;溶酶体酶活性降低;内质网数量减少;
(4)细胞核的变化:染色质固化,核膜内折;
(5)化学组成与生化反应的改变
:
蛋白质合成的速度下降
;
细胞内酶的活性与含量改变等。
14.细胞中RNA 大量合成是在细胞周期中的(
A.
C. 期期B.S 期
D.M 期
【答案】A
【解析】
期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