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803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管理者通常要负什么领导责任?

【答案】管理者需要承担和其权力相对应的责任。

(1)因具有法定权而必须承担组织好部门工作的责任。法定权是企业内各等级领导职位所具有的正式权力,通常由企业组织按照一定程序和形式赋予领导者,管理者行使好法定权是展开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要承担起组织好日常事务工作的责任。

(2)因具有奖励权而必须承担对员工进行公平激励的责任。这是决定给予还是取消奖励、报酬的权力。在企业组织中,领导者对奖酬的控制力越大,对下属人员的奖酬方面拥有的权力就越大。但同时管理者需要对奖励行为负责,不能滥用权力。

(3)因具有强制权而必须对强制行使权力的后果进行负责。强制权是一种对下属在精神或物质上进行威胁,强迫其服从的权力,由这种权力性质可以看出,管理者需要充分承担这种权力行使所带来的后果。

(4)领导者具有统御权和专长权,这是靠个人魅力而形成的权力,管理者有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感召力,以实现高效的领导。

总之,权力与责任是匹配的,既然作为领导,那么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对部下的工作负责,一般来说下属出错,领导都需要担负连带的责任,领导作为代言人和传播者,需要有责任意识。

2. 何为危机? 企业经营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山于企业内外部的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可能危及企业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严重问题。

(2)危机的二个基本特征

①危机的实质是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严重问题”。问题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之间的一种偏离。危机式的偏离是企业在某一时空的状态严重偏离了预定的要求。

②具有危机性质的严重问题不仅危及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目前的生存。活动状态与预定要求的任何偏离对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危机式的偏离可能使企业目前的生存都难以为继。

③引发危机的根源是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突发性事件。危机性的严重偏离既可能是来自外部的突然变化,也可能是源自内部的严重性偶发事件。从企业外部来说,既可能是全新技术的突然涌现,也可能是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既可能源自市场矛盾的积累,一也可能是因为偶发事件的突

然冲击; 从企业内部来说,既可能是企业过速扩张导致的不同领域间的严重不平衡,也可能是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的灾难性事故。

3. 根据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分析管理以人为本。

【答案】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启蒙阶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调节人际关系,管理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心理反应,以实现管理目的,而要抓住这个核心,就必须了解人,掌握人的本质,干是就产生了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

(2)要素研究阶段

管理科学的奠基人泰罗的全部管理理论和研究工作的目的,都是致力于挖掘作为机器附属物的劳动者的潜能。他坚信,工人只要按照规范程序去作业,就能实现最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最多的劳动报酬。这样对工人和企业双方都有利。泰罗之后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这种把人视作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人际学说阶段美国学者梅奥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一一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点: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舞“士气”。

(4)行为研究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 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这一阶段的认识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5)主体研究阶段

19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人们通过对日本成功企业的经验剖析,进一步认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根据这种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 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 企业经营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4. 管理者应当如何进行冲突管理?

【答案】冲突管理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要设法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这是因为,这些冲突阻碍了组织实现目标,属于功能失调的冲突,它们对组织具有破坏性作用。二是要求管理者激发冲突,利用和扩大冲突对组织产生的正面效应,因为这些冲突支持组织的目标,属于建设性的、功能正常的冲突。优秀的管理者一般按下列方式管理冲突:

(1)谨慎地选择想处理的冲突。管理者可能面临许多冲突,其中,有些冲突非常琐碎。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去处理; 有些冲突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不宜插手。有些冲突难度很大,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未必有好的回报,不要轻易介入。管理者应当选择那些员工关心、影响面大、对推进工作、打开局面、增强凝聚力、建设组织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亲自抓,一抓到底。对冲突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管理者。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卷入了冲突? 冲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差异在哪里? 双方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价值观、经历和资源因素如何?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不仅了解公开的表层的冲突原因,还要深入了解深层的、没有说出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原因作用的强度。

(4)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通常的处理办法有五种: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当冲突无关紧要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极为激动,需要时间恢复平静时,可采用回避策略; 当维持和谐关系十分重要时,可采用迁就策略; 当必须对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时,可采用强制策略,用行政命令方式牺牲某一方的利益处理后,再慢慢做安抚工作; 当冲突双力势均力敌、争执不下需要采取权宜之计时,只好双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实现妥协; 当事件十分重大,双方不可能妥协时,经过开诚布公的谈判,走向对双方均有利的合作、或双赢的解决方式。

5. 请列出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型中的领导方式以及情境因素,并说明如何才能取得较好的领导效果。

【答案】(1)权变领导模型中的领导方式

菲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菲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菲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

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 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菲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2)菲德勒领导方式的情境因素

菲德勒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他把影响领导者领导风格的环境因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职位权力。指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和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所得到的支持程度,这一职位权力由领导者对下属所拥有的实有权力所决定。领导者拥有这种明确的职位权力时,则组织成员将会更顺从他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②任务结构。指工作任务明确程度和有关人员对工作任务的职责明确程度。当工作任务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