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表面功能化的玻璃微球由于其独特的微纳米芯-壳复合结构和吸波机理,有望成为具有宽频吸波特性的新型轻质吸收剂。首先,本论文对玻璃微球的前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化学镀之前分别采用三种前处理工艺对玻璃微球进行了前处理,使其表面具有催化活性。通过深入研究比较了这三种前处理方法各自的工艺特点及机理,最终针对玻璃微球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了改进“两步法”作为玻璃微球的表面前处理工艺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前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敏化液中SnCl2的浓度为0.66mol/L。此浓度下,不仅能在玻璃微球的表面沉积一定含量的活性Pd,同时还减少游离状态的Pd的含量,为后续的化学镀工艺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然后,在确定了前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分别对玻璃微球进行了表面化学镀镍和化学镀钴,并对化学镀工艺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主盐与络合剂的浓度比、镀液pH值及温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玻璃微球表面化学镀的机理,最终通过优化确定了化学镀液Ni配方为:主盐和络合剂的浓度比为0.46,主盐的浓度为0.24mol/L。相匹配的化学镀工艺参数为pH值等于8,温度为60℃。化学镀Co配方为:主盐和络合剂的浓度比为0.92,主盐的浓度为0.24mol/L。相匹配的化学镀工艺参数为pH值等于10,温度为80℃。最后,分别对表面化学镀Ni及镀Co后的玻璃微球的电磁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比较了功能化前后玻璃微球电磁性能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计算分析了其吸波性能。结果表明,化学镀Ni及镀Co后的玻璃微球的介电性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其磁性能变化不大,在高频范围内对电磁波具有较大的损耗。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提高功能化玻璃微球磁损耗性能,使其具有宽频吸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