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3.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下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4.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
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口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5.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的容量。
6.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7.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8.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二、简答题
9. 关于集体行为,主要有哪些理论? 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关于集体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⑤斯梅尔塞的值数累加理论; ⑥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2)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
勒庞认为,聚众在行为逻辑上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在后果上是破坏性的。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在独处时都是理性的、温和的; 一旦进入一个群体,就会通过无意识、传染和暗示等心理过程而使心理趋于统一,形成一种“集体心智”。
“集体心智”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心理。在集体心智的作用下,个人的才智和个性会削弱,人格意识会降低,从而变得野蛮、残暴而狂热,通过“集体心智”凝聚而成的聚众容易冲动、多变、急躁、夸张、单纯、偏执、专横、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动。勒庞把集体心智的形成过程称为“心态趋一定律”
②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
布鲁默认为,集体行为发生的起因是个人性的烦躁。每个人都有欲望和冲动,一旦这些欲望和冲动不能通过常规的方式得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泪_丧、不安和孤独。经过一个循环反应过程,个人性的烦躁就会发展为“社会骚动”。在社会骚动状态下,人类行为具有三个重要特征:育目性和随机性; 情感上高度兴奋; 过于敏感,个人行为因此而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行为即为集体行为。
③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
特纳和克里安认为,即使在集体行为中,个体的行为也仍然是理性的,是受规范约束的,只不过这个规范不是平时的规范,而是他们根据现场情况即时创造的一个新规范。正是个体对这个即时创造的新规范的遵从,保证了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处于集体行为中的个体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即时创造新的规范,并予以服从,说明个体是理性的。
环境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是集体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在通常情况下,少数人很难改变整个群体的规范,但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急欲寻找一个可供遵循的规范时,少数人的行为就很有可能经过上述模仿和强化的过程,而上升为对整个群体都具有约束力和示范性的新规范。由于这种规范是临场即时创造的,所以特纳和克里安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即时规范理论。
④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和“J 曲线理论”从宏观的社会心理结构,即一个社会中相对剥夺心理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来分析集体行为。
a. 格尔的“相对剥夺理论”
格尔认为,革命或集体暴力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某种期望,称为“价值期望”。这种期望需要通过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手段得到满足,个人所在环境满足其期望的能力被称为“价值能力”。环境能够提供的“价值能力”是有限度的。格尔认为,一个人的环境所提供的价值能力与其价值期望之间的落差,会使人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个人产生沮丧、愤怒等心理反应,根据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这会导致攻击行为,即革命和集体暴力。
b. 戴维斯的J 曲线理论
J 曲线理论是在讨论相对剥夺感引发革命的条件和机制。戴维斯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