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858化学综合之无机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下列实验事实:
(1)向盛
(2)将入
溶液的试管中加一滴
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摇动试管则沉淀立即溶解;
向盛
溶液的试管中加一滴(3)向稀的HCl
和
溶液无变化。 【答案】(1)
向盛
沉淀与
向盛
化为配合物。
(2)
溶液的试管中加一滴
溶液, 试管中
过量, 生成的
白色沉淀不能转
不稳定,
白色沉淀逐渐变黄、变棕色、最后得到黑色的。
与品红的显色基团发生加成反应, 使品红的颜色消失。
但的加成产物不稳定, 在溶液
混合溶液相当于
稀溶液。
有氧化性, 通入
稀的HCl
和
混合溶液相当于
稀溶液。
稀
溶液氧化性不如
不能将
氧化,
则通入溶液无变化。
2. 四氢呋喃、甘油、乙二醇和甲醇都可用作汽油防冻剂, 选用哪种物质更合适? 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选用乙二醇更合适. 四氢呋喃价格偏高,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合适; 甲醇价格便宜, 相对分子质量小, 但甲醇毒性大, 易挥发, 不适合作防冻剂; 从价格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进行综合考虑, 甘油和乙二醇都可作防冻剂, 但甘油黏度大, 使用起来不如乙二醇方便.
3. 请解释:按照电负性之差, CsF 中化学键的离子性最高, 但在碱金属的氟化物中, CsF 的熔点却最低.
【答案】
碱金属氟化物均具有
型晶体结构, 熔点分别为:
第 2 页,共 52 页
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摇动试管沉淀不溶解。 混合溶液中通入
, 溶液变浑浊;向稀的HC1
和
溶液, 试管中
混合溶液中通
白色
通入稀的品红溶液, 溶液的红色消失;过一段时间后, 溶液的红色又逐渐恢复。
溶液的试管中加一滴过量,
生成的
作用生成配合物而溶解。
中水解而脱落, 显色基团得以恢复又显示其颜色。
(3)稀的HCl
和
时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生成单质S 沉淀, 故溶液变浑浊。
,
可见CsF 熔点最低
. 还大,
正负离子半径比
半径大, CsF 离子键弱, 熔点低; 另外
,
,
正负离子半径比超出
+
,
半径(167pm)
比
半径(133pm)
型晶体很多, Cs 相切使CsF 晶体不稳
定, 熔点降低.
4. 将1. 008克铜-铝合金样品溶解后, 加入过量碘离子, 然后用生成的碘, 共消耗
【答案】
与
相当, 即
与
的量相等为:
则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溶液, 试求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溶液滴定
5. 某黑色过渡金属氧化物(A)溶于浓盐酸后得到绿色溶液(B)和气体(C).(C)能使润湿的KI 一淀粉试纸变蓝.(B)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苹果绿色沉淀(D).(D)可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E), 再加入丁二肟后. 乙醇溶液则生成鲜红色沉淀. 试确定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质, 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答案】A
、
; B
、
; C1
、
; Z) 、.
; E 、
6.
在象发生?
(
【答案】
设
, 溶液中的反应为:
解得:
, 因而会有AgCl 沉淀析出。
)
溶液中, 加入KCl 固体使
的浓度为
, 有何现
相关反应方程式如下:
第 3 页,共 52 页
7. 化合物和都能够稳定存在, 但却不存在, 为什么?
配体, 因而
配体, 即不存在.
能稳定存在; 而
半径
也能稳定存在. 相比
【答案】
因为半径较小, 在Si(IV)周围可容纳6
个
配体, 所以
较大, 同时Sn(IV)半径也较大, Sn(IV)周围也是可以容纳6
个之下, 半径较小的Si(IV)周围容纳不下6
个
8. 用两种方法区分下列各对物质:
【答案】(1)
易溶于水的是用煤气灯加热,
分解的是(2)用稀硫酸处理,
溶解的是用煤气灯加热,
分解的是(3)
配成稀水溶液后加入
(4)
加水配成稀溶液后加入进行焰色实验,
呈紫色火焰的是
, 难溶于水的是,
不分解的是,
不分解的是有白色沉淀的是
, .
的是
;
;
;
.
, 不生成沉淀的是
.
, 无沉淀生成的是.
,
不溶解而转化为
;
进行焰色实验,
呈红色火焰的是, 呈黄色火焰的是溶液,
有沉淀生成的是
, 呈黄色火焰的是
二、计算题
9. 已知氨水的浓度为
, 此条件下氨水的解离常数
, 完成下列各问题.
. 求所得溶液中
(1)求该溶液中的OH 浓度、pH 值和氨的解离度.
(2)在上述溶液中加入NH 4Cl 晶体, 使其溶解后NH 4Cl 的浓度为OH 的浓度、pH 值和氨的解离度.
(3)比较上述(1)、(2)两小题的结果, 说明了什么? 【答案】(1)
由于pOH 值
=-lg[0H]= 氨的解离度
:(2)
在体系中加入
晶体后,
溶液为; pH 值=14-pOH值
=
故使用近似公式计算
.
缓冲体系, 故:
pH 值=14-pOH值
=氨的解离度
:
(3)从(1)、(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加入的pH 值减少(酸度增强) ,
其原因来源于
后氨的解离度大大降低, 形成缓冲体系后, 溶液产生的同离子效应.
第 4 页,共 5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