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109中药学院细胞生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整合素

【答案】整合素即整联蛋白,是一种由α和β两个亚基形成异源二聚体的细胞黏着因子,整合素可与不同的配体结合,从而介导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着,其识别的主要部位是配体上的RGD 三肽结构,整合素还在细胞内外信号转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细胞凋亡

【答案】细胞凋亡小体被吞噬消化。 3.

次缢痕都是NOR 。核仁组织中心是有关。

(2)MTOC 的中文名称是微管组织中心,是指具有起始微管组装和延伸的细胞结构,细胞内的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和位于纤毛和鞭毛基部的基体等。MTOC 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 4.

【答案】现细胞骨架。

5. 着丝点微管。

【答案】着丝点微管又称动粒微管或染色体微管,是从着丝点与一个极相连的微管。

6. 纺锤体

【答案】

纺锤体

是指减数和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纺锤形结构,由能收缩的中文意思是原核细胞,是指无核膜DNA 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

之间,至今未发

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的细胞;原核细胞小,多在

基因所在部位

是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细胞接受某些特定信

号刺激后进行的正常生理应答反应。该过程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凋亡细胞最后以凋亡

,基因除外)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

【答案】(1)NOR 的中文名称是核仁组织中心,是指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但并非所有

的微管和微丝纵向成束排列而成。

7. 细胞分裂

【答案】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母细胞)分裂成两个以上细胞(子细胞)的现象。由于细胞分裂,核及细胞器分配给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主要的分裂方式

8. 限制点个特定时期,进入

期,这一特定时期即限制点,在酵母中称为起始点。

【答案】

在期的晚期阶段,细胞对一些环境因素敏感,如果细胞继续分裂,则可以通过这

二、简答题

9. 比较

信号系统与

信号系统在跨膜信号传递作用的异同。

水解细胞中的

生成,

再与蛋白激酶与1,4, 5-三磷酸肌醇在

的协同下激活蛋白激酶

结合,引发一系列

将膜上的磷脂

动员胞内钙

再引起

【答案】二者都是G 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系统,但是第二信使不同,分别由不同的效应物生成

:由腺苷酸环化酶酰肌醇库释放

细胞质反应与细胞核中的作用。在另一种信号转导系统中,

效应物磷脂酶

二磷酸分解为两个信使:

二酰甘油与钙调蛋白结合引起系列反应,而

级联反应。

10.为什么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不能同时见到细胞核和染色体?

【答案】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高级结构,这种结构只是在细胞分裂时才会出现,便于均等分配。为了均等分配遗传物质,不仅遗传物质要凝集成染色体,同时核膜要解体,此时见不到细胞核。反之,新细胞生长时需要基因活动,需要蛋白质合成,为此染色体必须去凝集,此时见不到染色体。但是,此时为了稳定遗传物质,保证基因转录的微环境,必须形成完整的核。所以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既见到细胞核又能见到染色体。

11.核糖体上的相关位点有哪些?

【答案】核糖体上被称为酰

;2)

的结合位点(延伸因子

相关位点的有以下部位:(1)依赖延伸因子

介导的转位作用位点;(3)依赖起始因子2的

酶活性,故将核糖体

的氨

的结合位点;(4)依赖于释放因子的蛋白合成终止作用位点;(5

)应急因子与核糖体结合产生

阻断蛋白质合成等位点上述过程中的多数因子为蛋白,具有

上与之相关位点称为相关位点。

12.细胞内的突变使编码参与复制的蛋白质的基因失活。在没有这种蛋白质的情况下,细胞内的

复制仍然尽可能地进行。如果下列蛋白质消失,将会产生什么样的

聚合酶; 连接酶;

聚合酶的滑动夹钳;

引物的切除酶; 解旋酶:

聚合酶,复制根本不可能进行,

产物?

(1)(2)(3)(4)清除(5)

(6)引物酶。 【答案】(1)无

引物将在复制起始位点积累。

(2)连接酶负责连接后随链上合成的

聚合酶常会脱离

片段。没有连接酶,则新复制的链将保

持片段状态,但核苷酸不会丢失。

(3)无滑动夹钳,(4

)没有将

连接于(5)没有

模板,虽然原则上能够再结合上来并继续反应,

复制的速度。

片段共价连接。由于连接酶不能

片段两者组成。

双链,

但不断地脱离与再结合将会耗费很多时间,从而大大降低

切除酶,

解旋酶,则

引物在前导链或后随链上均不能合成。

复制不能起始。

片段将保持与新复制的

连接反应不能进行。因此,后随链将由

聚合酶将不会前进,因为它不能分开其前方模板

不合成或极少合成新的

(6)无引物酶,则

13.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叙述有丝分裂后期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三种马达模型。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三种马达模型 ①星体微管马达:将有丝分裂器与细胞质膜连在一起。 ②极微管马达:负责将两极间的微管延长。

③动粒微管马达(染色体微管马达):负责缩短染色体微管的长度,使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2)三种马达使染色体移向两极的过程

有丝分裂后期分为后期A 和后期B 两个阶段。后期A ,动粒微管变短,牵动染色体向两极运动;在后期B ,极微管长度增加,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

①后期A :微管马达蛋白首先结合到动粒上,在ATP 分解提供能量的情况下,沿动粒微管向极部运动,并带动动粒和染色体向极部运动。动粒微管的末端随之解聚成微管蛋白二聚体,动粒微管变短,动粒和染色单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当染色单体接近两极,后期A 结束,转向后期B 。

②后期B :极微管游离端(正极)在ATP 提供能量的情况下与微管蛋白聚合,使极微管加长,

形成较宽的极微管重叠区。

与极微管重叠区的微管结合并在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之间搭桥。

KRPs 向微管正极行走,促使来自两极的极微管在重叠区相互滑动,使重叠区逐渐变得狭窄,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长。同时,胞质动力蛋白在星体微管和细胞膜之间搭桥,并向星体微管负极运动,进一步将两极之间的距离拉长。

图1 纺锤体结构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