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小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 传播学经验学派
【答案】传播学经验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一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被称为经验学派。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
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5. 口语传播
【答案】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总之,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6.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二、简答题
7.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
【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
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
②能力(其人的知识)
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
③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
(2)较多的社会联系
①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
②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
(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①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
②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8. 关于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理解。
【答案】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像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从外到内环绕受众,抵御负面信息。
(1)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2)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3)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需求、立场、态度或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它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9. 简述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
【答案】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