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助人自助
【答案】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日的以及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2. 操作学习
【答案】操作学习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操作条件,相应地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人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决定人的行为,通过这个过程,行为被改造和改变。如果一种行为被强化,它的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为即强化它。强化可以是正强化,也可以是负强化。
3. 专业自我
【答案】专业自我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工作时所表现的自我态度、情绪和专业价值观。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不能只是盲目地去做,必须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使用“自我”,控制自己不适当的感受、态度与偏好,从而保持客观性并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角色素养。
4.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答案】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进行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5. 职业康复
【答案】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而且可以使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此外,就业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是一种有综合意义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在方法取向上也是治疗和发展的统一或整合。
6. 社会排斥
【答案】社会排斥概念承继了剥夺概念的多元内涵,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会群体因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它是一个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劣势的动态过程。
二、简答题
7. 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是怎样统一的?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目标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统一:
(1)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通过助人活动使人与社会摆脱困境而获得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机制它并不能成为直接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人或群体充分调动内在或外在资源以获得充分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是通过调动人的潜能、促成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它的专业目标的。
(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直接目标; 其次是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创新。
(3)专业目标和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应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快速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必须建立起能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机制,以确保专业和专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这个专业教育体系必须由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来完成。
8. 社会工作研究应该注意的伦理守则。
【答案】社会工作研究应该注意的伦理守则主要包括:
(1)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
①自愿指没有任何威胁和利诱下完全自由地选择;
②知情指参与者需要了解与研究有关的所有信息;
③同意指参与者自愿同意,有能力自行做决定且未受任何因素影响。
当然,自愿参与也可能会破坏科学性,如,参与者完全被告知所有信息就可能使实验设计无法实现,实验设计与专业道德就可能存在矛盾。
(2)参与者无伤害
任何研究都可能导致伤害,如:家庭暴力研究可能使参与者遭受更严重的暴力,探索个人困境也可能让参与者回忆心理创伤,只关注研究而对问题解决漠小关心也是对被研究者的伤害。参与者无伤害要求在选题和设计的开始就要注意到可能给案主带来的危险。如有必要,在研究完成后可以对被研究者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
(3)匿名和保密
①匿名就是研究者在资料集中后删除某些个人信息以让人无法分辨被研究者。
②保密则要求被研究者提供资料前、中、后无旁观者或不遇到他人,未经被研究者同意不向
他人公开其资料,所提供信息让他人无法判断案主身份,成果发表需征得被研究者认可等。
(4)研究者身份
研究者在伦理上不可以故意隐瞒身份或采用欺骗手段。但是,研究者如果提供真实身份就可能无法获得可靠资料。因此,倘若研究上有需要且已获有关部门允许,工作人员可藉研究人员身份搜集资料,此为“实务上的欺骗”。
(5)价值中立
研究者应价值中立,避免倾向性。在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设计、资料搜集和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客观地记录信息,不作任何诱导,不凭个人意志选用信息,客观报告分析结果。但是,社会工作研究很可能带有研究者的个人烙印。
(6)研究结果的公开和分享
研究成果必须清楚介绍研究背景,不可有任何欺骗,应客观报告研究结果和研究不足以供其他人士参鉴。研究成果也应与他人分享,因为提高研究效率、促进服务技术、改善案主福利是社会工作研究乃至社会工作的根本要求。
9.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尽管不同的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又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成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物的进入,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它具有向弱势文化扩张的倾向; 另一方面,后者存在着引入外来文化解决本土问题的需求。但是,扩张的倾向、引入的需求并不能掩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2)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 ①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
②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后来者专业化的道路之一,然而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
(3)本土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理论的来源应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基础两个部分。一个国家现实社会的发展结果是纵向的本国历史发展过程与横向的全球性社会发展交合的结果。同样,它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