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折纸书”一词最初见于米芾《海岳名言》,或言与折纸有关,故名。虽然这个词的提出早在北宋时期,但书法界对此的关注和讨论却迟至20世纪早期,1929年和1988年日本松本芳翠和谷村熹斋先后提出了“节笔”与“触笔”的概念。所谓的“折纸书”其实与松本芳翠所说的“节笔”及谷村熹斎所言的“触笔”本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时代不同罢了,节笔在宋代以后趋于消亡,其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关于“折纸书”历来人们的焦点均集中于探究其成因,而鲜有其他发明。鉴于其特殊的外在形态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折纸书”与折纸有关。当然,由于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想性,缺乏来自实践层面的经验支撑,因此漏洞百出,难以成立。推翻这种主流观点的证据很多,有来自书写工具方面的,也有来自执笔和坐卧方面的,还有来自书写常识方面的等等。要特别指出的是米芾《书史》中关于“勒成行道”的记载,更是给反驳“折痕说”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有力地回击了主流说法的错误。折纸书是一种古法,它的存在与晋唐时期以“二王”小字为主流的手卷时代是相关联的,是手卷时代在技法层面的突出体现,并有效缓解了王字“千纸一面”的单调乏味感,丰富了手卷的审美层次和视觉体验,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大字技法的完善历程,阻碍了大字时代的到来与立轴书法的构建。理清折纸书现象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国书法有重大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从晋唐到明清在技法层面的转变,并能通过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让我们对古代法帖有一个更为客观和专业的审视。当然,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折纸书的认识和研究尚不够充分,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未能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应用,因此还难以用来进行特别有效的学术应用。正因为如此,对折纸书概念和相关学术话题的探讨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