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8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2. 客体
【答案】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一切是为客体。客体是与主体存在着关系的全部。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处于客体的事物,当作为某一具体事物本身的时候,就成了事物主体,其它与之处于关系的物,就变成了客体。处于主体的事物,作为其它事物的关系面出现的时候,就成了客体主客休的关系存在,人们是为了呈现事物。呈现事物,得自于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人们在描述某一事物时,在印象里就有了事物的形态,而衬托出这个事物形态的,是形态里的区别,事物相互的影响证明了事物形态区别的存在,存在的形态区别又体现出了具体的事物。存在的形态区别的一切事物,就是存在的客体,印象里的事物的形态就是存在着的主体。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4.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5.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二、辨析题
6.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7. 静止就是不运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静止就是不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量变和位置相对不变状态下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处于辨证统一之中,绝对的运动要通过相对的静止表现出来。
8.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它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它是以人性自私论为前提的。这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和现实情况,又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割裂了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两者的统一,把其作为评价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依据。在这一观点中,主观是人的动机,客观是人们的行为效果。诚然,主观为自己有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但并不总能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特别是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为自己作为出发点的人,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3)它也背离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统一。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特征。而此观点却把自我存在的价值即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私欲而斗争作为个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 有人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每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坚持二者的统一,在实践工作中就要做到既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主流。
(2)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中心,抓重点,只是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只是重点论的一层意思,而不是全部含义。所以,把重点论和抓重点等同起来是不全面的。
三、简答题
10.简述科学的社会功能。
【答案】科学的社会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依靠科学,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传统,新习惯,起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2)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人类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变革,都是伴随着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而发生的。
(3)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人们利用科学去认识和管理社会,有利于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它既可以引起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制度的局部变化,也可以导致社会革命,从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
(5)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物化为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提高其质量和利用率,提高生产的管理水平等。
11.质和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的属性,对于确定事物的质具有不同的作用。确定事物的质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联系和作用,把握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1)质和属性的区别
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特性; 质是多种属性的内在的有机统一,是整体,而属性则仅从某方面表现事物的质,是部分;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属性则不一定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