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三度重复
【答案】“三度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具体是指,从标题到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 导语第_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 卞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消息的“三度重复”要求标题、导语和卞体围绕同一新闻角度叙述,不是简单的“三次重复”,而是层层递进。这种叙述方式也称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认为,这种结构方式起源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种写法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 逆向思维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间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己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3. 煽情
【答案】煽情是指渲染细节营造浓烈的某种氛围,用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情绪,以达到某种目的。多指电影情节。如果在非娱乐场合必须慎重使用这种手法,因为只要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带动,就会产生后续的负面效果,而这种煽动面对流通性的人群是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的。
4. 网络新闻
【答案】网络新闻是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像、音响、动画等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也即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报道。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
5. 媒介批评
【答案】广义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首先,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第二,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传媒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第三,媒介批评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社会形态或阶级意识的影响。第四,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
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性、理性等等。狭义的媒介批评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6. 延迟式导语
【答案】延迟式导语又称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它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不在导语最开始的时候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7. 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要有根据或契机,而新闻根据就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它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在报刊上,新闻根据或是消息的导语,或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根据,若是没有新闻根据就不成其为新闻。
8. 社区媒体
【答案】社区媒体是指根植于各中高档社区内、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型媒体。社区媒体按分布地点不同可分为生活社区媒体、商务社区媒体和校园社区媒体=大类。生活社区媒体分布在各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里的住宅区域,商务社区媒体分布在写字楼、酒店、商场超市(各类大卖)、健身会所、医院、医药连锁店、高尔夫会所及娱乐场所等地,校园社区媒体一般分布在是各高等院校。社区媒体具有分布范围广,设计制作精美,社区冲击力强,广告时效长等的特点。
9. 新闻来源
【答案】新闻来源是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含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提供的,进而判断信息提供者的权威程度,并由此推断这条信息的可信度。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0.“借嘴说话”
【答案】“借嘴说话”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即借新闻事件当事人之外的消息源来进行议论,这种手法被西方新闻记者频繁使用。在他们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据目击者称”、“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等句式,后边的直接引语是对这个新闻事件的评价。这是西方新闻界客观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法,被引用的评价与议论即记者所认可的看法,事实上代表了记者的观点。
二、简答题
11.通讯选材有哪些类型?
【答案】无论表现事件还是人物,通讯所选取的素材主要是以下三种:(1)骨干事例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又称骨干事例。即突出的、较有分量的典型事例,否则,通讯的主题根本就不能成立。在这里,“典型”与“骨干”有相通之处。
骨十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骨十事例是通讯中的“干货”,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2)细节材料
几乎在仟何新闻写作教材上,细节材料都被列为通讯写作最具特色的要素。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是指骨干(或典型)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它们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有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细节材料不是“告诉”你这一件事,而是将这件事“再现”给你看,他触动你的感官,使你“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读者从文章中切实“感受”到活生生的事实。感受到的经验容易让人相信,且难以忘怀。而新闻中的细节感染力最强的材料,往往成为通讯的生动性、可读性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好的通讯读起来格外优美动人、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文字报道中的细节材料虽然比不上新闻图片直观和电子媒体声画一体的原生态效果,但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事实,也可使这种再现的材料通过读者阅读中的想象力触动读者的感官,使人仿佛听到、仿佛看到了新闻事实,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体验。
(3)一般叙述性材料
除了骨干事例、细节材料外,通讯写作中也不可缺少一般性叙述材料。这种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但它可以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状态作概括性介绍和解释,使人了解一个大致的事实框架,“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让骨干事例和细节材料有赖以展现的场所。
12.主题对于通讯写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
通讯主题的重要意义:
(1)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主要特征。
目的性是通过确定主题和表现主题来实现的,写通讯之前,必须确定表达什么主题。通讯是新闻工作者在一种思想观念统辖下“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体裁。
(2)先立意后动笔,才能成竹在胸,这是通讯写作必须惜守的原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只有选定了主题,选对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素材、谋篇布局的结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3)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先的评价标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