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814中国当代文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2. 学者散文
【答案】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种形态,义称“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学者散文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3.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4.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
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5. 铁凝
【答案】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后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6. 第三代诗人
【答案】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7.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8.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二、填空题
9. 胡风创作于1949年至1951年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是______。
【答案】《时问开始了》
【解析】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由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组成,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胜利颂》。长诗热烈地赞颂了解放区、毛泽东和新中国的诞生。
10.贾平凹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______。
【答案】《秦腔》
【解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于2008年10月25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内容主要以发生在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为主,全文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11.在“两个口号”论争中,与“民族革命战争的人众文学”相区别的另一个口号是______。
【答案】国防文学
【解析】1936年左联内部存在“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两个口号的论争。
12.一般把郭小川和______称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
【答案】贺敬之
【解析】贺敬之、郭小川是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政治抒情诗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
三、简答题
13.结合你熟悉的作品简述莫言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
莫言小说的创作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又借鉴了外国小说创作的新方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1)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文学的概念,在以此为背景的而展开的故事叙述中,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表现对民间的审美表达和批判。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红高粱》和《檀香刑》写的都是悲剧,但又不同十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悲悯”与“崇高”之感,而是借助于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技巧,将读者引入新鲜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传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