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农业信息资源内在质量差别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农业信息资源内在质量差别的因素有:
(1)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本身
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细度等是影响内在质量差异的常见因素。细度不够和细度过高的数据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决策需要。
(2)农业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农业信息资源比其他任何资源都更具有时效性,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信息的价值; 缺乏针对性的农业信息资源不仅难以作为政府和农户农业决策的依据,而且还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3)农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水平和数据相关程度
信息源的收集需要投资,其容量是有限的,信息的集成水平会影响到这种内在的质量差别。农业信息资源是以内容、服务取胜的领域。
总之,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效果应当实现四个“适宜”一一将适宜的信息、在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形式、提供给适宜的决策者。
2. 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答案】(1)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过加工,或经过初加工的安全、优质、面向大众消费的食用农产品。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有以下特点:
①发展绿色食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绿色食品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并对产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③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④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标志与专门管理。
(3)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生产环境未受污染,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原料的
生产加工过程中既不使用农药、化肥及生长激素类化学合成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也不采用其他不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技术与材料,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可供饮食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3. 为什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
【答案】在农业中家庭经营会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生产特点与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监督问题
要解决激励问题,首先要计算劳动量。只有将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劳动与最终的劳动成果及其分配直接挂起钩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只有在家庭经营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做到。通过劳动力市场雇佣仍不能解决计量和监督问题。
②决策问题
只有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分散到直接生产者,农业决策才能灵活、及时、具体,才能取得好的效益。
(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多是简单协作。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采用的农业技术主要分为两类:①机械技术; ②生物、化学技术。在应用上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小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小受家庭经营规模的限制,使得家庭经营适合农业技术进步。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的关系
①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a. 家庭成员间利益和价值取向比较容易趋向一致;
b. 家庭无需靠纯经济利益的激励,就能够保持对其自身的目标和利益的基本一致性;
c. 家庭经营组织具有较持久的稳定性,家庭经营一般具有较长的预期,并能为实现这种预期而长时间自愿地协作。
因此,农业的家庭经营一般无需监督,管理成本几乎是最小的。
②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家庭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合理分工,在时间上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上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a. 在劳动安排上,平时一人为主,农忙时全家齐上阵,必要时还可雇工,农闲时除照管人员以外,其余均可外出兼业;
b. 在劳动时间被分割的相当细碎的农业活动中,一些闲散和辅助劳动力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具体讲有以下规律:
①人均GNP 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②人均GNP 在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33.3%;
③人均GNP 在2500-5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33.3%~10%;
④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5.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定义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②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c. 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③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 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还要受到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资源节约型技术
①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定义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②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人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b.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③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