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2. 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因此,二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3. 整体与部分

【答案】(1)内涵

①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一与多,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②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③部分是指相对于这种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对立和互相依存。具体表现为:

①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b. 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②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a. 整体包含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

b. 部分包含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部分映现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互相转化。

a. 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

b.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真实的互相转化是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一个整体变成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

④整体不等于部分

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概括,这里有三种情况:

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不是功能大小问题;

b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c. 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方法论意义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式的客观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要注意调整局部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某一局部的研究和把握。这一观点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普遍意义。

4.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案】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1)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仟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它不包含人和社会的因素;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小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更加困难。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对立统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更有利于人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才能按人们的目的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才能创造理想的世界。

5. 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