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人文地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代农业
【答案】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2. 拉采尔
【答案】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 国家实力
【答案】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另外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4.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5.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
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6. 旅游资源
【答案】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7. 旅游目的地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重点,所以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认识与旅游需求的内容有关,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目的地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断调整,目的地的管理重点和营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8.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语言传播现象
【答案】语言传播是复杂的、缓慢的、取代的。它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符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以英语的产生和发展为例。
英语起源于五世纪,居住于丹麦、德国北部的日耳曼人部族。英国的大不列颠岛,最早是外来伊比利亚人带去的伊比利亚语,到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进入该岛,取代了伊比利亚人,也取代了伊比利亚语。到公元5世纪,日德兰半岛来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所形成的英语取代了凯尔特语。之后,英语取代了凯尔特语,占据了大不列颠岛,
近代,随着大英帝国的发展,英国人向其殖民地大量移民,向国外扩散。如英国人在美洲殖民,开始在大西洋的沿海地区,随着人数的增加,对印地安人采取驱赶、屠杀的办法缩小印地安人的居住地区与语言区,扩大英国人殖民范围与英语区。
从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登陆建立殖民地和1620年“五月花号”移民到达马萨诸塞洲以后,在约300年内,英语就从大西洋岸扩散到太平洋岸。在美国除少数孤立的保留地居住着印地安人和使用印地安语言外,基本都使用英语,其面积等于英国本国的38倍,使用英语
的人数也等于英国的4.5倍。而且英语还扩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地,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0.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答案】(1)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含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①同心圆模型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特点是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第二带是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现贫民窟,街道与房屋破旧。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它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比第二带好。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也就是白领阶级住宅区。住房条件较好,多是单户住宅。
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乡交错地区。高收入阶层的居民住花园单户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
②扇形模型
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既不是按方块街区分布的,也不是按同心圆状分布的,而是呈扇形或楔形。形成扇形的原因:
①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
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
如滨水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被减弱,因而出现扇形地域结构。
③多核模型的形成机制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