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社会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分工论》
【答案】《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小断加剧的结果。
2. 社会哲学
【答案】社会科学是一门对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团体活动的一般规律性进行研究的学派。到目前为止,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社会科学不是社会学,社会学扩大了社会哲学的范围,而且它也没有强调社会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对社会的一般的普遍的规律的研究,而且也并不涉及社会学的特殊规律与技术性的方法的研究。社会哲学不是对社会学概念的解释和逻辑分析,它的缺陷在于过于强调思辨的研究,而把社会哲学的范围限制得过窄。
3. 文化的传递性
【答案】文化的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文化的传递不是简单复制或全盘接受。
4. 自我
【答案】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②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③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5. 比较法
【答案】比较法是社会学采用的第一种方法。在孔德看来,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
地位。孔德认为,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这一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孔德在高度评价比较方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比较方法的不足,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
6. 整合与冲突
【答案】(1)整合。
布劳通过阐述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过程来说明权力结构在群体中所起的整合作用。
a. 在布劳的交换理论中,权力被定义为个人或群体不顾他人反抗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显然,权力以强制性为其显著特征。而权威则是指群体中的一种合法性的,即合乎群体规范的权力,它的实施无须借助强制。
b. 资源地位的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下述情形:资源地位较低的人发现用依从换来的好处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而资源地位较高的人也认为自己提供的资源与换取的依从至少是价值相当的,因此遵循互惠和公平规范,群体中形成了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领导者遵守群体规范,他就无须使用强制手段,其下属之间便会形成相互制约的社会控制。因此,对权力情景的共同定义和集体规范是形成合法权威的基础。
c. 布劳认为,在己经形成权力结构的正式组织中,个人的权力已经不再直接与其拥有的资源相联系,而是直接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尽管如此,组织的权力结构的产生最终还要由交换过程来说明。
d. 合法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群体成员不用再为每次具体的交往讨价还价,从而减少了分歧和争执,提高了效率; 同时,每个成员已经被安置在固定地位上,只需按照自己地位的角色要求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无须通过自我显示来争取更为有利的交换地位,从而减少了竞争和摩擦。群体内部互动关系中内耗的减少以及强制性手段的废弃都使组织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平衡,促进了群体整合。
(2)冲突。
在说明权威结构产生的方式和过程时,布劳井没有忽略相反的冲突倾向,他阐述了社会结构为什么会成为冲突和变迁的根源。
在正式组织中,尽管可以发展出对权力的集体赞同,形成合法权威,但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的可能。常见的}h}况是:或者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 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成员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自己在交往中付出的代价多于获得的报酬,由此而产生了被剥夺意识。
其结果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集体赞同和统一规范,削弱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使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从而导致巨下级之间的对立。如果下级成员接触机会较多,就有可能形成某种共同意识,使个人不满或对立发展为集体性敌对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命令
的反应或者是消极抵制,或者是采取报复性行动。群体内部互动关系性质也由基本平衡转变为暗中的或公开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一是在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替换那些没有提供报酬或提供了不公平报酬的领导者,如果这样做还不解决问题,就只能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代之以新的权力结构。当然,新的权力结构还会继续重复向合法性权威的转化过程。
总之,布劳把合法性权威的形成过程与群体内部对抗力量的出现当作推动群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此消彼长、相互影响,促使群体运动过程中出现整合与冲突交互替代的辩证特点。
7. “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
【答案】“三层次论”的理论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这样三个组成部分:①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般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层次; ②作为与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门理论或局部理论,这是中间层次; ③作为经验研究的具体社会学,这是第三层次。苏联《社会学手册》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具有复杂的结构,并把一般理论、局部理论和具体研究等各类社会学认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
8. 纯粹社会学
【答案】纯粹社会学,即“概念论”,需要经验的证实与校正,它必须不断重新修正其概念,检验并核实其演绎。它会不断地想到经验,认为被批判地纯化了的经验是所有实际认识的唯一源泉。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主要包括对“公社”和“社会”的展开研究,即在“公社”和“社会”两种基本类型基础巨,对社会本质、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社会相关物的研究。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
【答案】帕累托说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这是因为:
(1)帕累托发现仅就经济生活而言,大量发生的社会行为也都是不合逻辑的,把经济行为都归结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当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去研究那些被排斥的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2)帕累托认为,由人们社会行为而构成的社会是一个像自然系统一样的相互联系的体系。因此,不仅应该而且也可以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去在各种变量关系中研究社会系统及其要素。
(3)帕累托站在科学主义立场对社会行为开展了实证论的认识沦研究。虽然帕累托把各种社会因素都囊括在社会系统概念之内,但是他并未全面研究社会系统的全部要素,而是重点研究社会系统中的非逻辑层面。这不仅因为非逻辑的社会现象被在理性主义传统下的学术研究忽视了,而且因为人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非逻辑的。
(4)非逻辑行为是一个剩余范畴,即除了合逻辑行为以外的一切行为。于是,欲明确非逻辑行为概念首先需要明确逻辑行为概念。帕累托把逻辑行为定义为:使用适合于目的的手段并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