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适宜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①适宜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是发展的一种助力。若儿童己具备相应的身心发展水平,但剥夺或延迟他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的身心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同样,若教育不得法,违背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则有可能延缓其心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发展的阻力。

②维果斯基针对教育与个体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认为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最近发展区,强调儿童的发展潜力。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的提高。发展性教学是依据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 分析社会规范信奉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

【答案】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社会规范信奉的区别于依从与认同的本质特点如下:

(1)信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表现在这种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而且同主体的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体系相一致,因而是高度自觉的。

(2)信奉行为的高度主动性,由于信奉行为由主体对规范的价值信念及内在奖励(自我满足)所引起,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内在的”,不受外力制约,不受外因暗示,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自主式行为”,具有高度的主动性。

(3)信奉行为的坚定性,由于信奉行为与主体的价值体系相联,其动机具有深远性,因而这种行为不仅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行为的稳定性表现于行为不因威胁或利诱而动摇苟且。

3.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 简述操作整合阶段和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答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概括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一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5. 什么是知识的保持和遗忘? 知识遗忘的进程怎样?

【答案】(1)知识的保持与遗忘

①知识的保持

保持是指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即信息的存储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 在内容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保持的经验可能有,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 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

②知识的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为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为完全遗忘;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称为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对遗忘发展的进程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自己既当主试又当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为了对结果进行数量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小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为了提高直观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问题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形式,注意词和形象的结合。

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组织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如果缺乏相应的表象支持,学生的想象活动就难以展开,也难以达到言语直观的目的; 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具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错落。

②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即直观对象与感知背景的差异; 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己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即直观对象与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