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10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21
一、名词解释
1.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2.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3.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4.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二、简答题
5.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你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答案】(1)文本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
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文本批评中的“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2)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文本批评是对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整合,包括20世纪初出现的对整个西方文论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0、50年代活跃于英美并波及其他国家的新批评、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60年代中期在法国萌芽并于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发展的解构主义批评。
①俄国形式主义
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俄国形式主义是以对19世纪后期在俄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挑战和反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决裂。他们在研究中抛弃有关作者、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这些难以量化的非实证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具体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上都追求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诗歌、叙事文和文学史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②新批评
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40, 50年代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5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新批评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转变。
③结构主义批评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并传播到其他许多国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结构主义发端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和神话学研究中具备雏形。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他们的研究角度各异,运用的概念也有区别,但都表现出对科学方法的信赖和对叙事作品内在规律的注重。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成果的部分。
④解构批评
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学者德里达开创,七八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的文学批评方法。1966年,德里达作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的著名讲演,对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了大胆的怀疑,1967年,他相继出版了《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和《文字与差异》,标志着解构主义的兴起,书中对整体性概念和稳定性概念的解构,在西方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耶鲁人学的保罗. 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特曼等四人接受并传播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并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于批评实践方面,形成蜚声一时的
“耶鲁学派”,在美国掀起一股解构主义的热浪。
6. 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答案】(1)“内容形式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游行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生成作用,内容因此深化或升华而产生审美新质,作家可以利用语言于段,让文学语言偏离习惯性语言,从而更新人们的经验而获得一种新鲜感。
(2)“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却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综上所述,作为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形式创造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过程。
7. 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1)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①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②人的一切精神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价值活动,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即终极价值追求。
(2)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的关系
①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是“真”与“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汇。
②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③文学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固然需要历史理性的支撑,然而作家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历史理性又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巨大的意蕴空间。在文学创造中,作家完全有权利依据自己的艺术个性让人文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视点上展现。
④单一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 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情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非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的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