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同等学力加试)之文学理论教程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3.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4. 视角

【答案】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二、简答题

5. 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答案】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

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英国女作家沃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的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读者实际上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第一人称叙述了。

(2)第一人称向第二人称转变:客观地叙述,令读者对其产生信任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但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不过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如普希金的《骚站长》,叙述者“我”同主要故事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听者而已。

(3)第二人称向第三人称转变:拉大叙述者和接受者的距离,造成返程阅读经验

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种叙述方式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因为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但叙述的接受者却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

在作品中,三种叙述视角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在有的故事中,先是由第二人称叙述开始,但其中的部分或主要内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的,这些内容就变成了第一人称叙述。或者相反,开始是第一人称,但故事的内容都不是叙述者参与或在场,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这实际上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叙述。总之,叙述角度的转换,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

6. 如何正确理解“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案】“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风格即人”强调了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马克思将布封的“风格即人”的观点引入了唯物辩证法的轨道,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真理占有我”的客观属性,又强调了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势和方式。钱钟书说:从本质来看,人之格调往往显示本性。

7.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答案】“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

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的阐释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

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总之,“文如其人”从作家的气质享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8. 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举例说明之。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原型据说是来自于他家原来的长工阿桂。阿桂有着贫雇农的生活特点,靠给人打短工过活。但是读者很明显地看到在阿Q 身上有着更多的国民性的特点。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已经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注入到阿Q 身上,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要假定得合情合理。“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3)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