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816会计学之中级财务会计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持有至到期投资
【答案】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国债和企业债券等各种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入的债券,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按付息情况可以分为分期付息债券与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2. 或有负债
【答案】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常见的或有负债包括已贴现但附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由于或有负债不论作为潜在义务还是现时义务均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因而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而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披露。
或有负债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②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③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会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则企业无需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3. 追溯调整法
【答案】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财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4. 职工薪酬
【答案】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应付而未付的职工薪酬。其中,职工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既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也包括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
职工薪酬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
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为了反映职工薪酬的发放和提取情况,应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核算,
5. 可变现净值
【答案】可变现净值是指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其实质上是指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环境下可获得的未来净现金流入,而不是存货的售价(市价或者合同价)。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应有可靠的证据,一方面要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实务中,企业应对直接销售的存货和用于生产的存货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
6. 其他货币资金
【答案】其他货币资金是指除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同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一样,是企业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但其他货币资金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相比有其特殊的存在形式和支付方式,在管理上也有别于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因此应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其他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审计独立性及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审公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受那些削弱或纵是有合理的估计仍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做出无偏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注册会公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的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理论上是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委托审计师审计,但实际上是公司的经理人在控制审计师的选择,是经理人在委托审计师审计,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的发表意见。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及其他利益关
系人。维持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
8. 某上市公司在2002年报附注中说明,其一项1999年购置的,原值为2000万元,当时估计可使用5年,并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现经过重新考察后发现该固定资产自2002年起,尚可使用5年,并决定从2002年起,将折旧方法改为生产量法。因此该公司在2002年末的累计折旧的应有的数额和按原来的方法和年份核算的累计折旧的余额的差额计入了当年的损益表中。试问该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该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企业只有在下述的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第二,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
同时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难以区分的时候,则应按照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而对于企业的会计估计,企业应当采用未来使用法。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
很显然,上例中该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反映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原来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双倍余额递减法变更为生产量法,同时将折旧年限由原来的5年变更为8年。从折旧政策上看属于政策变更,而从折旧年限上看,属于估计变更。因此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不易区分的情形,根据会计制度,应作为会计变更。按照会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即可。
9. 如何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其减值损失应如何计量?
【答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公允价值有时高于成本,有时低于成本,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低于成本不一定要确认减值。只有发生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可靠计量)的事项才表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1)一般,当存在下列任何一项客观证据时,可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逾期等;
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