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知识(农业经济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答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包括:
(1)制度激励
家庭承包制改革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空间,有效地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中。经营体制改革确立了农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奠立了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
(2)政策优化
①国家对农业的计划管理手段不断减少,使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各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大小,安排农业生产;
②国家的农业政策逐步转变为对农业的宏观控制,特别是转变为对农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同时对农民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阻止和引导;
③国家建立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区,在农产品贸易自山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竞争力和战略地位不同的农产品采取不同的对外开放政策。
(3)市场诱导与需求拉动
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各种农产品直接需求和间接需求的变动成为农民关注的重点,需求拉动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力量;
②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经营,通过经营组织力一式的现代化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绩效。
(4)科技支撑
科技兴农促使中国农业由资源型向科技型转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食育种、栽培技术、畜禽育种、饲料加工和饲养技术、各种常规和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高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的配置效率。
2. 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案】(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2)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在短期内全面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①要为实行十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 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应鼓励通过转包、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其他农业经营单位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b.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通过大力发展二、二产业,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等措施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c. 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各类组织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工商、信贷、法律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保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关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日的规模
a. 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日集中
要本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使土地向一些生产项目集中。
b.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分下、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的飞跃。
c. 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使分散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d. 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农业开发活动具有基本建设的特征,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按照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生产布局和要素配置,才能取得较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效果。
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发展种田大户,联合办农场,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办集体农场,城市的工商企业也可到农村办农场或农业车间。
3. 何谓土地制度? 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1)土地制度的含义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
①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
②狭义的十地制度仅包括十地所有制度与十地使用制度。
(2)土地制度的特点
①地位的基础性
在社会处于农业阶段的时候,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而成为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土地制度在决定国家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中仍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构成的复杂性
土地作为一种财产,其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及管理等构成一系列复杂的财产关系与产权体系。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因为土地制度除了受一个国家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外,同时还受土地资源的状况、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国与国之间明显的差异性。
4. 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根据各种农业技术在生产中所起的主要经济作用的不同,可把农业技术归纳为三种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①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定义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②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可帮助某些国家或地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c. 可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
③劳动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不适宜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 推广应用劳动节约型技术,还要受到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资源节约型技术
①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定义资源节约型技术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②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优点
a. 可人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某些国家或地区农业资源不足的矛盾;
b. 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③资源节约型技术的不足
a. 劳动生产率一般相对较低;
b.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 .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3)中性技术
①中性技术的定义中性技术是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②中性技术的优点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得到提高。
③中性技术的小足这类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需要较多的投资,并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