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2003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南开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区域经济学)
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所)
共5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二、问答题(任选一题作答,30分)
1.试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如何发挥城市的这种作用。
2.利用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你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部分
南开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区域经济学)
专业:区域经济学(区域所)
共5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答: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可以从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 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 不完全流动性四个方面论述。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我们可以用生产要素的完全的或部分的不流动性来概括资源分布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也就是说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所以区际之间可以组织分工和某些部门的专业化生产,这也是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如果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能够完全地自由流动,则会导致要素价格、生产成本和收入水平趋于均衡,也不存在区域之分。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可以从几方面解释,一是有些要素对地表的附着力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二是有些流动性很强的要素,由于政策的限制而不能自由流动。第三,不同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风俗、宗教信仰也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得到空间上的均衡分布,这就成了区域分异的客观物资基础。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经济活动具有不完全可分性,这是因为:首先,从产品的生产工序方面考虑,许多生产过程,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若干个生产工序,但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种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截然划分开来并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第二,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第三,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第四,企业之间的以提供商品或服务为主的相互联系不稳定或这种稳定需要特殊中介的,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为了节约这种联系成本,最好使相互接近。
总之,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尤其是上游阶段的产品)、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联系成本的节约,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尽可能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以成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显然,这种区域经济的形成是不能够从资源禀赋的差异来说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