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通讯的魅力何在?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讯占有怎样的地位?
【答案】(1)通讯的魅力
通讯的可读性正是其魅力所在。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在这一点上,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一条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 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2)通讯的地位
①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
它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②“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剧变,新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革:信息观念的确立打破新闻界长期以来只把新闻媒介当做宣传工具的局面。一直作为典型报道范式的通讯在选题、采写模式、报道理念和表述方式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各种深度报道的新文体也在不断出现。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是融合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为一体的典型报道体裁。目前所称的“通讯”其实己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2. 新闻素描与花絮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区别?
【答案】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运用“再现”手法,文字简练、篇幅短小,是典型的描写性消息。花絮可谓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二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题材上,新闻素描题材分量较重,描写场面较完整,而花絮从侧面入手,选取重大场面中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进行描述。另外,花絮篇幅更短小。
(2)写作方法上不同
①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a. 灵活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基本按时间顺序行文,不受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b. 注重典型细节
的描写以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c. 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诉诸视觉,要用白描手法、恰当的词语,活画出真实的新闻场景,短小精悍。
②花絮的写作方法
a. 小角度: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只能从小处落墨,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抓拍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意义。
b. 大视野:花絮要有思想性,在大背景下选取花絮镜头。
c. 轻松幽默、亦庄亦谐:花絮以趣味性见长,写作要善于挥洒,不能拘束。
3. 简述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答案】非事件性消息包含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传递实用性信息、传授实用方法为主的服务性消息,预测未来事件的预测性消息,综合反映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综合性消息,以介绍经验为主的经验性消息,以及人物消息,都属非事件性消息。由于报道的内容不同,它们的写作方法也有所区别。
(1)对比与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性、问题性和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就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就是对比。
(2)量化与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一一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3)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是非事件性消息的又一重要方法。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 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会被削弱; 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非事件性消息运用典型事例,选材上要注意:
①高一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高度概括同类事物的基本特点;
②深一一内涵丰富,且有思想深度;
③活一一有思想感情,或者有故事性。
(4)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非事件性消息的写作重点在于正面反映新情况或新问题,不在于分析,而只需适当地对问题作出说明。
4. 突发性事件因其小可预知和灾难色彩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哪些困难?
【答案】(1)记者的采访写作大多在事件发生之后,很难在现场进行同时空的观察,不容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缺乏现场感受,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向读者展现这个事件。即使赶到发生事件的“现场”,有时也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来做报道。
(2)突发性事件绝大多数是灾难性的,常常伴随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而我们的报道大多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因此,去调查这一事件本身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的损失,导致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可能是假相,这使得记者的调查更加扑朔迷离。这时候,记者面对的难题简直与公安人员相似。这种事件的调查,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J 踢“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5. 简述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答案】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可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
(2)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直接引语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
(3)直接引语的特殊作用是“借助直接引语说话”,记者可借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的话。
6. 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如何才能详略得当?
【答案】新闻背景作为烘托主题的绿叶,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读者的关注。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原因所作的说明。尽管不是每条消息、每篇通讯都要交代背景,但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却经常需要靠必要的背景材料来为它作阐述和补充。
背景材料要运用得好,必须根据新闻的需要而确定,既要做到紧扣主题,言简意明,又不能以旧代新,以客代卞。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对比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选用背景材料的反差越强越好。对比性新闻背景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或更深刻阐明主题的背景材料。选用反差强烈的新闻背景作对比,既可以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凸显新闻事实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又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了解得更加深刻和完整。
(2)运用说明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要根据新闻题材安排得详略得当。选用说明性新闻背景可以更加清楚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或环境变化,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般而言,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短小”,深度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