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StreamingMedia )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Flash 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流媒体是人类传播科技的又一次革新。

2. 多媒体

【答案】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3. 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己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4.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5.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

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6.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二、简答题

7. 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查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问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8. 为什么在中国议程设置有时会失效?

【答案】这要涉及大众传播理论适用性的讨论。(1)议程设置是一个产生于美国的理论,它的成功复制多是在实行西方民主制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一般媒体独立于政府,以企业化形式经营,这促使媒体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兴趣与利益。媒体工作者会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按照议程的发展趋势,把属于部分公众的议程放大,并引起全社会关注。媒体的这种环境监测功能的正常执行,必然会促进议程在公众中的扩散,因此,很少出现公众都关注一个显著事件但媒体却无动于衷的情况。所以议程设置看上去是媒体在发生影响,但是结合整个政治环境来看,它只是起到了一个守望和中介的功能。甚至可以把议程设置看做是一个创新的扩散过程,媒体在新议程的扩散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西方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就已经暗含了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2)在我国,由于体制上还没有完全做到以法治国,有些地方人治的痕迹还比较明显,干预媒体报道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在2003年的SARS 时期和2006年哈尔滨的黑龙江污染事件中,媒体环境监测的功能都受到影响,公众关注的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报道,导致流言和恐慌。与其说是“议程设置”失效,还不如说是议程设置和一相情愿的“舆论引导”并不是一个概念。

9.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答案】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传统的传播理论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旧的传播理论需要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另‘方面,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的来看,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的影响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泛指信息的发出者,他可能是特定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是媒介组织,如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甚至指媒介组织后面的特定的社会集团。大众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

网络传播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功能于一身,真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者和受者的差异,引起了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大众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如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后来的“意见领袖论”和“两级传播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的“议题设置功能论”和“文化规范论”等,都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2)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的影响

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无限性、迅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网络传播中己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以往的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理论确立了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理论也因为传播主体的位移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3)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