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孙舞阳是____小说的人物,这部小说和另两部小说____、____合称为____。

【答案】《动摇》; 《幻灭》; 《追求》; 《蚀》

【解析】孙舞阳是茅盾小说《动摇》中的女主人公,该作主要描写了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之中葬送了革命与自己。《动摇》与《幻灭》《追求》合称为《蚀》。

2. 周立波的和赵树理的____是二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代表小说。

【答案】《山乡巨变》; 《三里湾》

【解析】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由正、续篇组成,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三里湾》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通过几个旧式农民家庭的变化,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3. 瞿秋白的____以游记的形式报道了赴俄的沿途经历。

【答案】《赤都心史》

【解析】1920年8月,瞿秋自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访苏期间,他写下了《赤都心史》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思想演变过程。

4. 后期新月派诗人特别强调____以区别同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叙事的偏重。

【答案】抒情诗的创造

【解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造,往往通过暗示和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5. 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和创造社。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

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6.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开篇便提及“书名的来历”,称,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____”。

【答案】气不死

【解析】《李有才板话》是1943年赵树理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了抗日时期在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复杂尖锐的斗争。作品采用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开篇第一句:“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

7. 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的小说是____。

【答案】《围城》

【解析】《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

8. 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答案】《边城》

【解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恫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9.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____改编为同名四幕话剧,将原作中的次要人物____提升到中心人物的地位,并赋予她以中国传统妇女的性格魅力。

【答案】《家》; 瑞珏

【解析】曹禺的《家》,虽然改编自巴金的《家》,但描写重点己经转移。不仅从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开始努力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瑞压是曹禺塑造的全新的女性形象,已经将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因残忍的压抑而导致的心灵的扭曲,情感、心理、性格的病态荡涤干净,也小像惊方那样“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瑞环更是晶莹剔透的,充溢着“纯真”之气。

10.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的获奖作品分别是芦焚的小说集《谷》、____的散文集____、____的剧作____。

【答案】何其芳; 《画梦录》; 曹禺; 《日出》

【解析】何其芳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思中以乐感的文字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画梦录》就是他这种文风的集中代表。此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和形式美上的创造上。《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剧本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

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

二、简答题

11.简析郭沫若的《炉中煤》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炉中煤》的思想内容特色

《炉中煤》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上。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诗的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2)《炉中煤》的艺术特色

①奇特的艺术形象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②新颖的构思

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③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 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 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郭沫若曾说:“诗歌还是应该让它和音乐结合起来; 更加上‘大众朗诵的限制’,则诗歌应当是表现人众情绪的形象的结晶。”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这一艺术追求。

④运用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

《炉中煤》每一节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始,此句诗中重复四次,首尾两节的后两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又都相同。这种复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感。增强了诗人眷恋祖国的感情浓度,突出了主旋律,深化了主题。

⑤富于象征性的语言

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 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烬,陨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12.郭沫若戏剧特点。

【答案】郭沫若的戏剧作品主要以历史剧为主,他身兼学者、剧作家、诗人三重身份,这使得其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有人做出这样的评价“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去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郭沫若的戏剧特点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