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萧涧秋是作品____里面的人物。

【答案】《二月》

【解析】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被鲁迅先生赞曰:以“工妙的技术”刻画了“近代青年中的这样一种典型周遭的人物命运”,是一群年青教师生存在当时的社会边缘,共同目睹一年青寡妇的悲惨命运,及一部分教师麻木冷嘲热讽的丑图。着重刻画男教师萧涧秋与女教师、校长之妹陶岚的恋爱,同时与寡妇之间的同情交织恋爱的畸形心理过程。

2. 创造社的刊物有____等十余种刊物。

【答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解析】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是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穆木天等发起成立的。先后出版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并编有创造社丛书。

3. 叶圣陶于1930年出版丁他的长篇小说____。

【答案】《倪焕之》。

【解析】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4. 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____和创造社。

【答案】文学研究会

【解析】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5. 蒋光慈开创了革命小说模式____。

【答案】革命加恋爱

【解析】蒋光慈原名侠僧,笔名光赤。“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民国十年(1921)

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十六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革命加恋爱”小说大多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的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但是,也存在着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6. 最能代表“五四”新文学狂飘突进精神的诗集是____。

【答案】《女神》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它还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飘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赞美光明新生的精字申。

7. “七月诗派”的主要诗人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绿原; 阿垅; 鲁藜等。

【解析】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主要有绿原、阿垅、鲁藜等。

8. 《阿Q 正传》最初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____上连载,署名____。

【答案】《晨报副刊》; 巴人

【解析】《阿Q 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 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阿Q 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 、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 等。

9. 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____改编为同名四幕话剧,将原作中的次要人物____提升到中心人物的地位,并赋予她以中国传统妇女的性格魅力。

【答案】《家》; 瑞珏

【解析】曹禺的《家》,虽然改编自巴金的《家》,但描写重点己经转移。不仅从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开始努力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瑞压是曹禺塑造的全新的女性形象,已经将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因残忍的压抑而导致的心灵的扭曲,情感、心理、性格的病态荡涤干净,也小像惊方那样“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瑞环更是晶莹剔透的,充溢着“纯真”之气。

10.鲁迅的小说____以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源起,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答案】《补天》

【解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二、简答题

11.简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答案】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他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

(1)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

五四时期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而并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的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这里,新文学所本的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周作人将新文学的本质界定为“重新发现‘人’的一种手段,根据目标再助成人性健全发展”。

(2)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认为“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指“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如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3)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针对当时新文坛中己经出现的“人生派”与“艺术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为什么而什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文坛上的说教。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书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仆役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4)美文理论

周作人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1921年发表《美文》,文章将“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术的,而是艺术的。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实而简明,也就是讲真话、说自己的话,是个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他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摆到了与小说、诗歌、戏剧同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