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F27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之会计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润
【答案】利润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 未达账项
【答案】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方已登记入账,而另—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事项。例如,企业存入银行的存款,企业己登记入账,增加了银行存款,但银行因尚在办理手续,在编制对账单时还未入账以增加企业的存款等。
未达账项主要是因为企业和银行收到结算凭证的时间不—致所产生的。企业和银行之间可能会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未达账项:①银行己经收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收款通知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②银行己经付款入账,而企业尚未收到银行的付款通知因而末付款入账的款项,③企业已经收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收款入账的款项,④企业己经付款入账,而银行尚未办理完转账手续因而未付款入账的款项,如,企业已开出支票而持票人尚未向银行提现或转账等。
3. 实地盘存制
【答案】实地盘存制也称为“定期盘存制”,是指通过实物盘点的方法确定存货期末结存数量,然后分别乘以各项存货的盘存单价,计算出末期存货的总金额,再依据“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倒轧出本期销货成本的盘存制度。这种方法要求对各种存货的账面记录平时只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收入的数量和金额,而发出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平时则不作记录。期末通过实物盘点确定结存存货的数额,倒算出本期发生存货的数额,并据以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采用实地盘存制,平时可以不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从而简化了核算手续,减轻了工作量。其主要缺点是:(1)核算手续不够严密,不能通过账簿记录随时反映各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不利于存货的计划、管理和控制。(2)由于发出存货的成本是通过倒算方式确定的,如果出现收发错误、毁损、自然损耗、被盗等情况,账面均无反映,而是全部隐藏
在倒算出的本期发出(销售或耗用)存货之中,这就不利于对存货的管理,影响成本计算和利润确定的正确性。此外,实地盘存制要求定期(至少每年)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工作量很大。实地盘存制比较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且单位价值较低的企业,尤其适用于自然损耗大、数量不确定的鲜活商品。
二、简答题
4. 则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案】为了能使信息使用者掌握会计报告各种数据之间的重要关系,通常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及比率分析法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主要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资料为依据,对企业财务状况构成的合理性、利润的构成和现金流量的来源及流向等进行总体的测算与分析,以便从财务的兔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贯性和可比性的集中体现。它通常是利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有关相同性质或类别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进而确定差异,分析原因。比较分析法的主要形式有:
①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以便分析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
②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其结果可以提示企业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
③本企业实际指标与同行业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对比,从中可以分析企业的现状,以及其在行业中所处位置,并分析存在的差异及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揭示经济指标变化的原因,测定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它又可具体划分为:主次因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及连环替代法等。
①主次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经济指标的各因素区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然后对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他因素则花费较少时间,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②因果分析法是将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因素,对每个因素再进一步分析,以揭示经济指标变化的原因;
③连环替代法是一种因素分析法,它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定量地测定影响经济指标的各个因素对该指标变动差异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经济指标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逐一变动各个因素,从数量上测算每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总体的影响。
(4)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一个企业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资料的各个项目进行比较,以求出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从而揭示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增减变化的性质及其趋向。趋势分析法通常采用图示方法,即做成统计图表,但财务人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编制比较财务报表。具体做法有两种:
①编制绝对数比较财务报表。即将一般财务报表的“金额栏”划分为若干期的金额,以便进行比较,作进一步的了解与研究。
②编制相对数比较财务报表。即将财务报表上的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当做100,计算出其他
项目对关键项目的百分比,以显示出各个项目的相对地位,然后把连续若干按相对数编制的财务报表合并为比较财务报表,以反映各个项目结构上的变化。
(5)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之间关系的分析,它用相对数来表示,因而又称为财务比率。该比率指标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财务比率的种类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和反映获利能力的比率。
5.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哪些? 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有何影响?
【答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它是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分摊标准,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各使用年度的一种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下计算折旧的有关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年限平均法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在每个会计期间都计提相等的折旧额计入当期的成本或费用,对于使用固定资产较少的会计期间而言,其成本或费用的确认显得不够合理。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以固定资产预计可完成的工作总量为分摊标准,根据各期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一样,只注重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额后的金额和相当于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年折旧率=[(1÷预计使用寿命)×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年初固定资产余额×月折旧率
各月折旧额的计算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之前的年份,采用上面的月折旧额计算各月的折旧额即可。二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对尚未提足的应计折旧额差额部分,即固定资产“余额”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这两年内平均摊销,并以此为基数确定这两年中各月的计提折旧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