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707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平仄

【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2. 许慎提出的“六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四书是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____和____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孽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专注、假借

【解析】“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假借是六书中的造字法之一,它通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称为假借字;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指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它与象形的主要分别在于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3.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的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是___。

【答案】《经传释词》

【解析】《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出版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但是在虚词的通常用法上,却谈得很少。

二、名词解释

4.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5.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

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6. 《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7. 《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8.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9.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三、分析题

10.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1)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 ……。”对曰:“臣愿之楚。”

(2)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3)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4)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

(5)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6)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

(7)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答案】(1)“子欲何之”中,“何之”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3)双宾语句“子文饮之酒”意为“自问请他们喝酒”,“饮”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接使动宾语“之”。又是一般动词,接直接宾语“酒”。

(4)“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5)“古人贵朝闻夕死”中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很重要”

(6)“将杖杀汝”中“杖”名词用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7)“馆于虞”中的“馆”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住宿”。

11.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答案】(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①前置的宾语:“未之敢忘”的“之”。

②前置的种类: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翻译全句:楚国国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①前置的宾语:谁

②前置的种类: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放在动词前。

③翻译全句:我是真的没有才干,又能怨谁呢?

1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指出活用的词,活用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2)孟嘗君客我。

【答案】(1)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①指出活用的词:贵、贱。

②活用的种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翻译全句:开明的君主会认为五谷更加贵重,而金玉则很廉价。

(2)孟嘗君客我

①指出活用的词:客。

②活用的种类:名词的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