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2.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3.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4.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答案】随: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6.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7. 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8.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9.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分析题

10.说明下列各字的造字方法。

(1)斧

(2)属

(3)片

(4)末

(5)衣

(6)陟

(7)涙

(8)兼

(9)轮

(10)目

【答案】(1)斧:形声,从斤父声。

(2)属:形声,从尾蜀声。

(3)片:指事,从半木。

(4)末:指事。从木,一在其上。

(5)衣:象形。

(6)陟:会意。从阜,从步。

(7)涙:形声。从水,戾(1i )声。

(8)兼: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 ì)。

(9)轮:形声。从车,仑(l ún )声。

(10)目:象形。

11.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用现代汉语解释相关部分。

(1)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2)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于诸侯。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5)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6)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答案】(1)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也就是给……喝。

(2)臣:名词用如动词。可译为“称臣”。

(3)朝: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朝见”。

(4)①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少”。

②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轻”。

(5)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脱身”。

(6)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高”,这里有“推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