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理论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国家如何实现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答案】(1)通货膨胀对社会主义经济产生的影响
通货膨胀即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现象。它的成因与经济过速增长所造成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密切相关。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会加大经济波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函待调整,但通货膨胀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于实现。这是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一般赶不上后续加工产品价格上涨,而加工产品价格可随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水涨船高,再加上基础产业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所以,地方和企业一般不愿投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③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价格上涨则使购买同量商品需要支出更多的货币,在收入没有增加或收入增加跟小上价格上涨幅度时,就会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如果通货膨胀率不高,还可以用增加工资收入的办法来补偿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但收入提高则蕴藏着收入一成本一价格轮番上涨、恶性发展的巨大风险。
④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还会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2)国家对货币流通的宏观调控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实行较紧的财政政策,紧缩投资和消费支出; 实行较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提高利率等。这样经济过热的状况得到了较好的克服,国民经济重新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当社会总供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适当放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改革等。
2.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人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3. 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又是它的发展结果?
【答案】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说明的是劳动力商品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主要是指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商品及其特点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
①劳动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
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备。所以说,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结果。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与其他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这就是说,雇佣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习惯的制约。
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作为具有平等权利的商品生产者发生关系的。但是,只要交易完成,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自由、平等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就化为泡影。这时,原来的货币所有者变成资本家,劳动力的所有者变成了雇佣工人。
(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要从理论上说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在真正意义上并不存在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要解决货币向资本转化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关键就是要科学地阐释价值增值额的产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