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东亚中心925历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史迪威事件

【答案】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緬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2. 《申报》

【答案】《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的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五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1911年创办的《自由谈》是它的著名副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3. 科学与玄学论战

【答案】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思想界的又一次大交锋,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叫做“人生观之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讨论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科学与玄学、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战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演讲,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

,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

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

,直到1924年岁末,“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

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4. 中共二大

【答案】中共二大是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党在当前的奋斗目标和最近的任务。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陈独秀、李

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会议还决定出版《向导》周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任主编。

5. 二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对于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 《上李鸿章书》

【答案】《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进呈李鸿章的一封奏疏。1893年冬天,孙中山在家乡草拟

,并于第二年春天北上天津进见李鸿章,希望通过这个掌了一份长达8000余字的《上李鸿章书》

握实权的洋务派官僚,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在这封上书中,孙中丄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本源,并不完全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揩模,改革教育制度,兴学育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工商业,以期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放弃了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7. 马尾海战

【答案】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结果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马尾船厂也很快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8.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当局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9. 江南制造局

【答案】江南制造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工业,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上海机器局”或“上海制造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同外国的接触中,洋务派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军事。1865年9月,江南制造局成立,丁日昌任总办。江南制造局由南北洋大臣共管,经费来自上海海关厘金。江南制造局下设机器厂、铸铁厂、轮船厂、枪炮厂、火药厂、广方会馆等,其产品有枪炮、水雷、弹药、机器等。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

以调拨方式供各军械所、军营等使用。其机器设备和主要原材料以及技术基本依赖外国。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后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抗战爆发前停办。江南制造局是洋务运动中诞生的一个集军事、科技和造船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它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的开端。

10.台儿庄战役

【答案】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战役由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它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最大胜利。

二、论述题

1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答案】(1)历史条件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处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阎的黑暗统治之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寻找新的出路。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使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为中国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2)五四前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反对旧礼教、旧道德。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3)新的变化和发展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进入新阶段,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12.简述抗战胜利后中间路线的内容。

【答案】中间路线又称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主张通过和平的议会方式(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潮。这种思潮的兴起是在抗日战胜利后随着国共两党谈判的恢复及随之而来的中间党派的活跃而出现的,在1946年召开重庆政协会议前后达到高潮。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还有人积极宣传,而且更系统化更理论化了。但到1947年下半年,特别是在三大战役后坚持和鼓吹中间路线的,就剩下极少数人了。

中间路线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其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