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华大学东亚中心628历史学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壤战役
【答案】平壤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在朝鲜平壤的一次重要战役。1894年7月,日军在汉城附近牙山袭击清军后,即组织兵力,由山县有朋率领,分四路包围平壤。时该城由叶志超、左宝贵、马玉岜、卫汝贵等率清军一万五千人驻守。自9月15日起,日军分三路发动总攻。东路日军从正面进攻,马玉岜部抵死相拒,数次击退敌人;西路日军偷袭西南门,卫汝贵部奋力迎战,毙敌多人;北路日军强攻牡丹台和玄武门,左宝贵登城指挥,身负重伤仍坚持督战,后中炮牺牲,玄武门破。叶志超弃城溃逃,渡过鸭绿江,平壤失陷。
2. 《中俄密约》
【答案】《中俄密约》指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相援助;②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③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④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3. 都统衙门
【答案】都统衙门是指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于1900年7月30日成立的对天津及附近的静海、宁河等县实行军事统治的机构。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俄、英、日、法、美、德军官各一人组成的六人委员会(初为俄、英、日军官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领导,下设秘书处、巡捕局、会计处、军事部、司法部等。《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正式收回天津,都统衙门长达两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4. 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士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日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等省相继宣告独立,通电促袁退位。北洋军阀对袁离异,帝国主义“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企图回到总统地位,遭到各方拒绝。同年6月,袁忧愤死去。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5. 《革命军》
【答案】《革命军》是邹容撰写的宣传民主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积极歌颂革命,号召推翻集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
他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革命军》是当时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6.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7. 国粹派
【答案】国粹派是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国粹派所说的“国粹”,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发行刊物有:《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基本主张是:①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②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③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④提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8.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骅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9.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10.《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答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指1901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的奏折。主要内容有:
①第一折强调人才培养,建议设立各类学校,改革科举制度等;②第二折提议停止捐纳实官,取消书吏,改进刑狱,裁撤屯卫、绿营等;③第三折主张广派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订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译外国书籍等。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江楚三折”。
二、论述题
11.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主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抗战时期,特别是后期,国统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
(1) 政治上:蒋介石利用抗战之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个人独裁,最终蒋个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为了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遍设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同时,保甲制度的实行,贪官污吏的横行,使国统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2)经济上: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更加集中,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日益凋敝。抗战爆发后,四大家族凭借其政治特权,大发国难财,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到抗战后期大部分陷入绝境。农业方面,税收和统制政策的实行,使国统区农业萧条,广大人民苦不堪言。
(3)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不断溃败,甚至到了1944年的反攻阶段,在解放区对日局部战争不断胜利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出现了像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在8个月的时间里,损失军队五六十万人,丢弃国土达20万平方公里。
国民党的上述表现,反映了其本身的日益腐朽,国统区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失望之情,成为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原因。
1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包括: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以后的中国大前进做了准备,
也为中华民族新的统一做了准备。
(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惟一一个长期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东方惟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3.简述三大战役的经过,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义。
【答案】三大战役是指1948~1949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战略反攻的三次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决战中,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