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情感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如情绪低落,快感缺乏,疲劳或精力减弱,价值感不强,工作能力降低等特点。尽管抑郁症的危害性很大,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但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清楚。
目前,国际上研究抑郁症发病的模型多数是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该模型运用啮齿类动物能模拟与人类抑郁症患者类似的行为学变化。
海马结构是与情绪和认知关系密切的重要脑区,海马内含有许多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也是参与应激反应的重要脑区之一,极容易被过度应激损伤。海马与抑郁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抑郁患者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下丘脑环路功能异常,尤其是额叶皮质,杏仁核和海马的异常。这个环路对于维持情绪稳定和适宜的情绪刺激反应,及调节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抑郁发病中,应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HPA)轴,改变单胺类、谷氨酸类神经递质与受体,通过神经营养因子等,改变神经结构与功能。目前已经清楚的是HPA轴异常和BDNF表达功能异常参与了抑郁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种应激激素,受包括海马在内的神经及HPA轴的调节,这个激素在细胞水平解决应激事件,然而GCs控制的稳态失衡被认为与抑郁症相关,过度激活HPA轴产生大量GCs,破坏了原有的负反馈途径,使机体处于一种高GCs浓度状态,从而对神经,尤其是海马产生毒性伤害,导致抑郁的发生。各种应激均能诱发动物抑郁样行为表现,同时提高动物皮质酮水平。外源性给予高剂量的皮质酮也能诱导动物行为、神经递质和脑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抑郁患者一致。糖皮质激素通过其受体发挥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米司非酮已被证明具有抗抑郁效应。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广泛分布在脑内,尤其在海马内含量最高。BDNF与突触可塑性有关,可参与神经回路的形成,并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一些证据表明,BDNF在抑郁的发生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几个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下降,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使BDNF含量恢复正常。敲除动物海马齿状回BNDF也可诱导抑郁样行为。慢性或急性应激会引起海马BDNF表达的下降。另有研究,21天皮质酮给药降低了海马BDNF蛋白和mRNA的表达,而海马BDNF下降导致海马神经传递的损坏和海马萎缩,导致抑郁的发生。因此,在应激抑郁发生中,糖皮质激素和BDNF关系密切。
为了进一步证实应激性抑郁发生是由于应激引起GCs大量分泌,GCs抑制海马BDNF表达所致。本实验通过建立CUMS模型,海马微量注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米司非酮及皮质酮,通过大鼠体重测量,旷场实验,糖水偏爱测试,悬尾实验等方法观测大鼠行为学表现。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内糖皮质激素含量和BNDF含量。结果显示:
CUMS明显诱发大鼠抑郁样行为,海马组织中皮质酮明显升高,BDNF水平明显下降。
海马微量注射糖皮质激素拮抗剂米司非酮,使CUMS诱发的大鼠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且BDNF水平明显升高。
海马微量注射皮质酮后,大鼠表现出与CUMS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海马组织中BDNF明显下降。
以上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皮质酮明显升高,引起海马BDNF表达明显减少,导致抑郁的发生。糖皮质激素II型受体(GR)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