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疆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省份,有原住少数民族13个,其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左右,其民族教育是其教育的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引领下,新疆的民族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新疆地区教育的发展,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新疆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新疆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无论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的研究视野主要局限在“新疆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 、“教育理论”等学科领域,而有关“新疆基础教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方面,有关学科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材开发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尤其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语言环境、特殊的思维习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的适应性开发就显得更加迫切,本文正是从这个初衷出发,试图通过学案设计的方式,开发新疆本土的化学教育资源,开发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化学学科具有“新疆特色”,从而使其更加贴近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叙述了有关“新疆教育”和“学案”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有关学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出发,结合笔者在新疆库尔勒地区实习支教期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化学教育的三个问题:1、缺乏立足于新疆本土的化学教材以及对现行化学教材的进行“二次开发”,2、缺乏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思维习惯及文化背景的教学方法,3、缺乏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巧成熟的“双语”化学教师。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提出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两个化学学案设计。笔者主要针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型课和概念及原理课进行了学案设计,其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型课《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着重于新疆本土教育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原理型课《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主要是试图探索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化学教学的同一性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希望本论文能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化学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希望本论文可以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的化学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