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交通大学709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资本的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一章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的唯一目的和动机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虽然是雇佣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前提,在流通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资本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的运动要经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即购买、生产和售卖阶段; 包含两个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购买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人和物两个方面的条件; 在生产阶段,资本采取存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上的生产资本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在售卖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形式,其职能是实现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这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可以作为出发点,形成自身的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因此,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资本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过程,也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也是三种循环形式相统一的运动过程。资本运动越顺利越快,它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所以说,资本不仅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马克思还指出:“那些把价值的独立性看作是单纯抽象的人忘记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就是这种抽象的实现。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殖。”

2. “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英雄史观就是把个别人物的意志和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人民群众史观则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力一面解释社会发展的。

(2)英雄史观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②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一,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第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第三,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十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3)人民群众史观

①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所以,“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卞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3. “人们不断创造自然规律,但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社会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请阐述对上述文字的看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和稳定联系。

(2)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是规律的一种,只能被认识和利用,绝不能被创造,更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根本特性:第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3)人们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消灭社会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社会实践,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卞义的生命。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卞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以商品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