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知识? 知识有哪些类型? 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
【答案】(1)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指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也具有主观性。
(2)知识的类型
①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③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④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把知识分为二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的知识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方式方法知识是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普遍原理知识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该类知识处于高度抽象和非常复杂的水平上。
(3)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结构,其形式有概念、命题、表象和图式等。
①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特征本身又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如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等。由于不同概念在头脑中是互相联系的,又具有一定层次关系,因此它们就构成了一种语义层次网络组织。
②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
个以上论题组成,关系限制沦题。如果命题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则可以构成命题网络。
③命题表征的是事物的抽象意义,而表象表征的是事物的知觉特征。表象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种重要方式。命题是一种断续的、抽象的表征,而表象是一种连续的、模拟的表征,它特别适合在工作记忆中对空间信息和视觉信息进行某种经济的表征。
④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不仅是命题表征的扩展,还表征了特殊事物间的共同点。这种相同点既可以是抽象命题水平的,也可以是知觉性质的。
⑤除了以上四种外,还有系列组织、产生式系统等。系列组织是指人们记忆的内容按一个特殊的、连续的、系列的顺序在头脑中表征的方式。产生式系统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2.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3. 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设置合理的课堂目标结构?
【答案】(1)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
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目标结构的设置
多伊奇(M.Deutsch , 1949)在勒温(Lewin , 1942)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结构理论。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二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二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所持的内隐能力观念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设置。
①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以掌握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可以设置个体化课堂结果来激发他们的动机系统,个体化结构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
②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以表现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采取防御(保护)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有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可以设置竟争型的课堂结构来激发以表现目标位中心的动机系统。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
4.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轰动时的一此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工模式等等;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实际中的心理现象。但另一观点却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他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及方法的独立性学科。
②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许多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实际内容是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