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次课改的战略上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的应有之义。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研究知识问题。知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关系着知识的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知识则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等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类型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有关师生交往和学生之间交往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人文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可以转换成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不仅是个体无意识、自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习得,还可以通过社会互动过程来获得。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并把缄默知识的学习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定的基础。因而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应重视在实践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取信心、获得成功、获得教育、获得愉悦。新课程中的体验感受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主要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和反思性活动。本文拟在这一领域做一浅探,以期为语文教育改革尽微薄之力。 第一部分:综述。阐述了缄默知识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走入课堂教学的,介绍了缄默知识与语文课堂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指出了研究缄默知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首先阐明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对缄默知识的特征、转换模式进行介绍;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自己的阐释;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缄默知识的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明确: 1、缄默知识在教学中大量存在,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的“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成熟”的认识主体的观念。 2、缄默知识显性化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一种语言过程,在教学中坚决克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以及同学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 3、教学应是教师、知识、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整体提升。 第三部分:实践研究。先在前文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根据程序设计案例;最后对这次教学实验进行评价,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设置课堂教学调查表进行考核,并把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二)学生和教师对这次实验的评价。 第四部分:反思与总结。反思总结这次教改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指出今后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本文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是:教师和学生拥有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阻碍。